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带丁的丁姓宝宝的名字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丁姓的名人和带丁的丁姓宝宝的名字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丁姓”汉族百家姓氏之一,丁姓起源有五种说法,得姓始祖是“丁公伋”。那么您知道关于丁姓家谱、丁姓名人信息有哪些吗,姓丁的男孩起名与女孩起名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呢?下面不妨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丁姓,姓丁的名人
丁姓
丁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为丁公伋。
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77位,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48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
丁姓起源
源出一
首座支见诸於《姓氏考考略》。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①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②出自周朝对商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
源出二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于姜子牙一族。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儿子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子孙便以丁为姓﹐藉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史书记载较为详细。“丁氏﹐姜姓﹐齐太公生於公 ﹐支孙以丁为氏。”“齐太公生於公﹐支孙以谥为姓。”
自从这一支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广﹐人数最多。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大都源自这一世系。这一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山东济阳。《姓氏》书说“系承姜 ﹐望出济阳”﹐即是证明。
源出三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於三国时期。三国时东吴孙匡将军一族的后人全部改姓丁。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人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火﹐贻误了战机﹐孙权大怒﹐不许孙匡姓孙。孙匡的后代子孙也被迫因袭丁姓。
源出四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①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氏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氏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之子康叔。
②出自于氏所改。据明朝海盐姚士粦所序《枫窗小牍》中的记载,宋朝时期,有个叫于庆的人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为丁氏,后果然如意,飞黄腾达,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因此皆称丁氏。
③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苏州阊门邹、丁二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这就是著名的苏州阊门丁氏一族,就是今天主要分布在江苏省三泰地区(泰州市、泰兴市、泰县,包括如皋市、南通市、海安县一带)的丁氏一族,号称“江苏六大丁“之一,始祖就是号称“活丁死邹”的三个儿子:丁兰国、丁兰芝、丁瑞芝。
源出五
源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改姓。
①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蒙古学者丹珠尔,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明朝初期,蒙古族黄教学者丹珠尔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丁,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丁氏至今。丹珠尔,据说是第三世**喇嘛三位侯选灵童之一的香根,是元、明之际的学者,他精通藏语、蒙语、汉语、维吾尔语、西鞑靼语(斯拉夫语,即俄罗斯语)等诸多语言文字,主持修纂了著名的苯教佛典《丹珠尔》一百六十四部(今只保留有一百二十部),他的姓名亦因该部佛教重典而得称。
蒙古族敖陶格图氏,源以地名为姓氏,出自敖陶窑子古城(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敖陶窑子),明朝初期迁居大兴安岭地区,明朝中叶即多冠汉姓为丁氏、林氏。
②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西域回回人(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按汉俗以谐音汉字改姓丁氏。丁氏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史籍《东里文集》中记载:“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回族丁氏大部分是来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多译读为“丁”,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族丁氏中最大的一支,当属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因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等姓氏,在国内分布很广。如福建泉州陈棣的丁氏回族,按史籍《执斋公图谱·历代忌辰总目》的记载:“一世祖节斋府君,讳谨,字慎思(赡思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赛典赤瞻(赡)思丁是今泉州陈棣丁氏的始祖。”
丁氏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③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丁氏,源出尼质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单字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④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定吉哩氏,满语为Dinggiri Hala,世居黑龙江西城(今黑龙江克山西城镇)。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鄂伦春族定吉哩氏多冠汉姓为丁氏。
⑤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丁姓家谱
上海云间丁氏谱一卷
(民国)丁佩撰
民国年间武进陶氏石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
(清)丁大年修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五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存泰纂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继善堂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溧水县东屏乡蔴山村
江苏丰县丁氏谱序一卷
(民国)丁敬尚纂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抄本
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兴县套楼乡谢集村
浙江杭州丁氏谱牒一卷
著者待考
清朝年间丁氏嘉惠堂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萧山萧南历墅湖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仕蛟、丁仕彪撰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瑞松堂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萧山丁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起鹏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谱
著者待考
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横坞乡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刊印本十二册
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怀宁丁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丁佐廷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松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泉州丁氏族谱
(明)丁仪等修
泉州丁氏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元爵、丁研书等续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日本、美国
丁氏支谱二卷
(民国)丁传湜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1935)金蛟总祠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甘肃庄浪】丁氏三代宗亲族谱不分卷
(清)柳鉴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修钞本
甘肃庄浪县刘庙乡丁家山
香湖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桂芳 丁策定同辑
清乾隆刻本三册(卷末有钞配页 )
北图
丁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丁士涵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十册
北图
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有铭编
清光绪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10-15、17-24)
丁氏家谱七卷
(清)丁午编
稿本 六册
上海图
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写本 一册
美国
丁氏宗谱一卷
民国十六年(1927)重修刊本
浙江新昌县档
【湖南宁乡】丁氏五修支谱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湖南园(存卷首2-4,卷1)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五修家谱首二卷
(清)丁玉齐齐修 丁玼莹等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济阳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一部存卷首1、2,又一部存卷首1)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六修家谱二十六卷道三卷
(民国)丁树峰等 丁克让等纂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湖南湘乡】上湘北门丁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三卷
(清)丁仙姿修 丁鹤立 丁鹤喧
清光绪十八年(1892)萝松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湖南湘乡】横洲润丁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氏合族修
民国十六年(1927)济阳堂活字本 (注:丁时通始修于清乾隆十八年)
历史所 湖南图(存卷1、3、4、6、7)
【四川合川】丁氏族谱
(清)丁树诚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丁禹孝增补石印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仪陇】丁氏宗谱一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 光绪间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残)
【湖南】丁氏六修支谱十一卷首四卷
(民国)丁流琪 丁流峻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应北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湖南】长沙丁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传湜等修
清
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四川宣汉】丁氏族谱一卷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五宝乡二村
【甘肃庄浪】丁氏三代宗亲族谱不分卷
(清)柳鉴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修 钞本
甘肃庄浪县刘庙乡丁家山
香湖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桂芳 丁策定同辑
清乾隆刻本三册(注:卷末有钞配页)
北图
丁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丁士涵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十册
北图
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有铭编
清光绪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10-15、17-24)
丁氏家谱七卷
(清)丁午编
稿本 六册
上海图
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写本 一册
美国
丁氏宗谱一卷
民国十六年(1927)重修刊本
浙江新昌县档
丁氏支谱二卷
(民国)丁传湜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1935)金蛟总祠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江苏常州】丁氏家乘八卷
(清)丁增德 丁应骐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双桂堂本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毗陵丁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丁坤朝等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双桂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江苏】无锡南塘丁氏真谱十卷首一卷世系表十卷 一卷
(民国)丁锡镛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八册
北图
【江苏】无锡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福联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双桂堂铅印本
历史所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学羲 丁恩祜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丁氏羲庄刻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博
姓丁的名人
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算命www.bmfsm.com)
丁士美,(1521~1577),字邦彦, 号后溪,淮安府清河县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1559)状元。
丁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鹤年(元惠宗元统三年~明太宗永乐二十二年)元末明初诗人、养生家,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姓起名
丁姓男孩起名
丁灿华 丁藏辉 丁岑岑 丁涔涔 丁昌风 丁长海 丁长煌 丁长辉 丁长今 丁长金 丁长鸣 丁长旺 丁长云 丁常铭
丁常烨 丁焯然 丁超逸 丁朝安 丁朝臣 丁朝富 丁臣砷 丁晨皓 丁晨剑 丁晨君 丁晨康 丁晨芮 丁晨阳 丁成波
丁成园 丁诚达 丁充阁 丁楚航 丁楚雄 丁楚源 丁传奉 丁传明 丁春凡 丁春凤 丁春光 丁春焕 丁春晖 丁春连
丁春木 丁春仁 丁春天 丁春稀 丁春宪 丁春阳 丁春洋 丁纯嫦 丁淳城 丁淳南 丁淳夏 丁淳行 丁淳一 丁淳越
丁淳致 丁淳子 丁从忠 丁聪前 丁丛茵 丁爨邺 丁翠杰 丁翠兰 丁翠云 丁达之 丁大波 丁大超 丁大川
丁大宁 丁大山 丁大伟 丁大卫 丁大勇 丁大州 丁代虎 丁丹丹 丁道淳 丁得盛 丁德操 丁德成 丁德明
丁德新 丁德源 丁殿喜 丁吊人 丁叮婕 丁东可 丁东力 丁东升
丁姓女孩起名
丁阿丽 丁阿琴 丁阿婷 丁啊婷 丁蔼琳 丁蔼茹 丁霭琳 丁艾芳 丁艾蓉 丁爱芳 丁爱红 丁爱花 丁爱洁 丁爱娟
丁爱莉 丁爱丽 丁爱玲 丁爱萍 丁爱琴 丁爱蓉 丁爱玉 丁安娜 丁安萍 丁安妍 丁安英 丁安莹 丁安媛 丁桉霞
丁桉玉 丁傲雪 丁白玲 丁白美 丁白英 丁柏莉 丁柏琳 丁柏玲 丁柏文 丁柏莹 丁邦英 丁邦颖 丁帮琴 丁宝婵
丁宝琳 丁宝文 丁宝霞 丁宝雪 丁宝怡 丁保怡 丁北萍 丁蓓洁 丁蓓倩 丁蓓燕 丁必红 丁碧芳 丁碧梅 丁碧茹
丁碧英 丁碧媛 丁边洁 丁宾花 丁宾瑶 丁彬琼 丁斌梅 丁滨花 丁缤花 丁冰花 丁冰洁 丁冰梅 丁冰倩
丁冰秀 丁冰妍 丁冰瑶 丁冰莹 丁冰媛 丁冰悦 丁丙燕 丁炳文 丁炳燕 丁炳英 丁波文 丁伯丽 丁伯美
丁泊文 丁勃文 丁博冉 丁博文 丁卜文 丁步梅 丁才玲 丁财红
“宗姓”汉族百家姓氏之一,宗姓起源有八种说法,得姓始祖是羲和、伯宗。那么您知道关于宗姓家谱、宗姓名人信息有哪些吗,姓宗的男孩起名与女孩起名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呢?下面不妨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宗姓,姓宗的名人
宗姓
宗姓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76位。宗姓源出多头,唐尧时期宗姓在今河北唐县宗高和村起源;先秦时期在河北唐山、河南南阳、安徽庐江、四川渠县、河南淮阳、杞县以及山东临朐、淄博一带落籍,如今,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浙江、江苏沛县二堡、山东、安徽、江西等地多此姓。
宗姓起源
起源一
源于官位,出自远古四岳之后宗伯,属于以职官称谓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四岳,为尧帝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四岳的后代在周王朝时期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亦称秩宗、咨伯、祝宗、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诸多史书记载:“太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在典籍《书·舜典》中也记载:“咨伯,汝作秩宗。主郊庙之官,掌叙鬼神尊,故曰秩宗,周礼谓之宗伯。又曰祝宗。”在典籍《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宗伯之职在西周时期多由德高望重的大祭司担任,到了东周时期,则由姬姓家族宗亲长者担任,而且为世袭。
在宗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秩宗氏、咨伯氏、祝宗氏、太宗氏、上宗氏等,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宗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二
源于姬姓,晋荀林父之后伯宗成为了晋国大夫,因为他耿正直言,结果被把持朝政的三郤所害。
伯宗被杀害后,他的儿子州犁(伯州犁)逃到了楚国,出任楚国太宰,受封食邑钟离,生有二子:长子伯郤宛,其嫡支子孙后来就称钟离氏或钟氏;而次子伯连,迁居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其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宗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宗氏正宗。
起源三
源于偃姓,出自春秋时期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有一个偃姓宗国(今安徽枞阳),为子爵,因此称宗子国。据史籍《左传·文公十二年》记载,“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宗子国在周襄王姬郑二十六年(楚成王芈頵四十六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熊恽(芈頵)展开了灭群舒的系列战役,到周顷王姬壬臣四年(楚穆王熊商臣十年,公元前615年)群舒先后叛楚,楚穆王派遣上将军子孔率大军镇压,抓捕了舒、宗两个子爵国君主,宗子国遂亡。
亡国后的宗子国贵族及子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宗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四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宣公裔孙宗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陈宣公妫杵臼的第六世孙叫宗来,他的后裔子孙以先祖抿子为姓氏,称宗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宗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五
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刘邦的同父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属于以官职为姓。刘交的曾孙叫刘德,官至宗正,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宫室事务的官员。
在刘德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宗正氏,后改称宗政氏,今多已简化为单姓宗氏。
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殷商时期官吏瞽宗,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瞽宗,殷商王朝时期的学官职名,也就是太学之教官。太学,是古代的官家学校名,即国学。相传,为了提高统治阶级的执政能力,从虞帝开始设庠(校长称庠长),夏禹设为校(校长称校长),商汤设为序(校长称瞽宗),姬周亦设为庠(校长称辟痈),都是古代太学的称谓。到了西汉武帝刘彻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改其称为“太学”,由五经博士掌管。隋朝初期改设为国子寺,后来隋炀帝杨广改设为国子监。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分设国子、太学、四门、律法、书礼、数算七学,皆属于国子监。宋朝时期也兼设国子、太学。一直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太学,只设国子监,但在国子监里读书的学子仍称为太学生。到了清朝时期,经过官学初步考试合格的庠生,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毕业。
在瞽宗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瞽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宗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七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后期女真完颜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随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女真完颜氏成为国姓,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完颜·兀术、完颜·宗浩、完颜·襄等著名将、相。
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汉化省称宗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宗佳氏,亦称周佳氏,满语为J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和(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宗氏、周氏、钟氏等。
宗姓家谱
江西南昌向塘镇白塘宗氏祖谱一卷(原本,谱边部分被烧),前后修谱人名次,始修于明洪武辛未岁篆修族谱人(公元1368年)三十二世孙恒孔正(东房),明成化庚寅岁重修族谱人(公元1465年)三十五世孙锐叔颖(三贤),明嘉靖甲寅岁重修族谱人(公元1522年)三十六世孙珊伯华(三贤),白塘始祖尚武,行添三名斌号逍遥居士,东汉汝南太守宗资七世孙居南阳至孙元干徒居豫章白塘。现被保存在江西省南昌县向塘镇(古白塘)宗家村。
河北唐县宗高和村宗氏家谱,(现代)宗健纂修于公元2023年,现被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收藏。
江苏如皋宗氏家谱二十卷,(明)宗价始修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民国)宗铭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海安市韩国钧纪念馆。
江苏常州毘陵中村宗氏世谱十八卷,(民国)宗鸿亮等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常熟虞山宗氏谱略一卷,(清)宗汝刚、宗嘉谟辑,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始祖为[宋]宗泽,始迁祖为[元]宗世臣。
江苏宜兴官林宗氏谱二十卷,(民国)宗廷铭等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算命www.bmfsm.com)
江苏丹徒宗氏忠武堂世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五代]宗道溥,始迁祖为[宋]宗泽。
江苏宜兴美樨宗氏家乘特刊,(民国)宗学源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宗泽,始迁祖为宗玮。
江苏宜兴美樨宗氏家乘,(民国)宗砚卿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宗泽,始迁祖为宗玮。
江苏宜兴美樨宗氏续修家乘十三卷,(民国)宗炳南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注:始祖为[宋]宗泽,始迁祖为宗玮。
江苏宜兴美榍宗氏家乘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世存集四卷,宋宗忠简公全集五卷,附编四卷,首一卷、特刊一卷,(民国)宗景洛、宗兆牛纂辑,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天香阁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注:附《宋东京留守宗简兰公全集》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注:始祖为[宋]宗泽,始迁祖为宗玮。
浙江常山京兆宗氏族谱五卷,始修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清)朱兴、宗祖贵续修,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清)宗绍昂续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清)李大玉续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徐晋重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大桥头乡永旺村。
浙江义乌麒麟塘宗氏家谱十卷,(清)宗国悠等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宗溥,先祖为[宋]宗嗣尹。
河南唐河宗庄宗氏家谱,(现代)宗转运编纂,2004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
山东临朐汶阳宗氏家谱,根据嘉庆戊午新秋(1798年)第二次修谱(由八、九世诸祖修定)、同治年间第三次续修(十一、十二世诸祖修定)以及1936至1937年的第四次修订,于2023年进行延续第四次修订版式第五次修订。由94位同宗族人出资、26位同宗族人共同编纂。
姓宗的名人
宗 楼
按左传,楼为东周齐国将下军。齐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东)。
宗伯凤
按汉书王莽传,宗伯凤先明礼为少府,后为仆射。姓宗伯,名凤,字君房。
宗 宣
按汉书王莽传,宗宣为太史令。晋伯宗之后,见宋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宗 佻
(tiao):宗佻为骠骑大将军,颍阴王,南阳安众人。刘秀在宛城的故交,参加昆阳大战了,是昆阳十三骑之一。使一口凤鸣刀,相传是用古时铸造干将、莫邪剑留下的一块寒铁锻成。宗佻为人敦厚、学识不多,但刀术精、功夫极深,可惜在昆阳突围时痛失一只胳臂。
宗 广
相传是宗佻之弟,南阳安众人,光武时任尚书令。
宗 绀
(gan):梁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东汉天文学家。初任蒙县公乘,善星历,因成功预测出日食发生的时间而迁为待诏。其孙宗诚亦能成功预测出日食发生的时间,并指出官历之误,官至舍人。其孙宗整,宗诚之兄也善星历。
宗 均
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父伯,东汉建武初为五官中郎将。先后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迁东海相。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后任司隶校尉、河内太守。建初元年,卒于家。广韵:宗姓,周卿宗伯之後,出南阳。
宗 资
宗资 字叔都,南阳安众人也。家代为汉将相名臣。祖父均,自有传。资少在京师,学孟氏易、欧阳尚书。举孝廉,拜议郎,补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于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闻于海内”也。
宗慈
按后汉书宗慈传,慈字孝初,安众人,东汉修武令,因太守多取贿赂,遂弃官去拜议郎。道疾,卒南阳,群士皆重其义行。
宗世林
楚国先贤传曰:「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父资,有美誉。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不群,徵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猥积,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帝後为司空,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帝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敕文帝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武帝平冀州,从至邺,陈群等皆为之拜。帝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文帝徵为直谏大夫。明帝欲引以为相,以老固辞。」程炎震云:“御览三十七引宋躬孝子传曰:‘宗承字世林,父资丧,葬旧茔,负土作坟,不役僮仆。一夕闲土壤高五尺,松竹生焉。’魏志十荀攸传注引汉末名士录曰:‘袁术与南阳宗承会于阙下,术发怒曰:“何伯求凶德也,吾当杀之!”承曰:“何生英俊之士,足下善遇之,使延令名于天下。” 术乃止。’
宗姓起名
宗姓男孩起名
宗云辉 宗正耗 宗禹辰 宗禹辰 宗祖恩 宗瑞佑 宗永瑞 宗思禹 宗亦瑞 宗益瑞 宗少禹 宗依旺 宗佑成 宗小禹 宗瑞安 宗咏瑞 宗铭恩 宗瑞育 宗世恩 宗世佑 宗世安 宗世旺 宗世聪 宗永捷 宗聪远 宗祖佑 宗益成 宗舞 宗午 宗懋 宗布 宗南 宗略 宗猷 宗蓄 宗续 宗勖 宗煦 宗行妹 宗成睿 宗超 宗天宇 宗天昱 宗天煜 宗天赐 宗德玲 宗皓天 宗天昱 宗学香 宗姝含 宗冰洁 宗亚男
宗姓女孩起名
宗建芬 宗陈秀 宗鲁秀 宗冰婧 宗芊雪 宗欣秀 宗金文 宗瑜琴 宗秋怡 宗笕茹 宗茹萍 宗茹平 宗蕊莹 宗国玉 宗晓娟 宗睿颖 宗奉文 宗恩丽 宗李燕 宗淑萍 宗秋琴 宗立英 宗慕琳 宗雪婷 宗凡怡 宗子倩 宗真美 宗姿美 宗笑妍 宗冰倩 宗倩涵 宗鑫洁 宗欣丽 宗亿倩 宗秀婷 宗莹媚 宗银梅 宗银妹 宗银美 宗英美 宗小丽 宗莹玫 宗莹梅 宗行妹 宗德萍 宗小雪 宗弋倩 宗向英 宗莉洁 宗仁燕 宗爱文 宗吴萍 宗智莉 宗翠萍 宗景娟
“应姓”汉族百家姓氏之一,应姓起源渊源有五种说法,得姓始祖是“应候”。那么您知道关于应姓家谱、应姓名人信息有哪些吗,姓应的男孩起名与女孩起名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呢?下面不妨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应姓,姓应的名人
应姓
应姓来源有四个:一是,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二是,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三是,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四是,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
应姓起源
首座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将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称应侯,伯爵,建立了应国。
在应侯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应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应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应乐史,亦称应人、应师,就是在王族宫廷乐队中执掌演奏应鼓,不包括编钟、编磬等成套大型组乐。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春官·小师》中记载:“击应鼓。鼙也。”在典籍《周礼·春官·笙师应乐》中也记载:“应长六尺五寸,象柷,有椎连底,左右相击,以应柷也。” 后泛称小型打击乐器的演奏乐师,这在典籍《乐书》中,对应乐史给予了更详细的解释:“犹鹰之应物,其获也小,故小鼓小舂谓之应,所以应大也。小鼙曰应鼓。 ”
在应乐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应门史,就是专门职掌君王出入之门的官吏。西周时期,君王出入之门为正门,君王是“应天之命”而为人君,因称天子,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负责守卫、管理应门的官员就是应门史,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在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在《诗·大雅》中有“乃立应门”之语。
在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历史上,有西域人、蒙古族冠汉姓为应氏者。详实情况,仍需考证。
传说大禹治水事,曾受应龙的帮助,其后人为纪念,自称为应氏。
第五个渊源
河北涿鹿县黄帝城遗址,传说黄帝令应龙擒杀蚩尤于此地。
应龙氏部落以龙为图腾
通过姓氏,我们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由姓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民族。姓氏让我们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应姓是古老的姓氏群体,源于我市,现有人口6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3%。按当今人口排序,在全国姓氏中居248位。
应姓起源与古代图腾崇拜有关
“图腾”是印第安语“亲属”的意思。远古图腾带给我们太多遐想,而古老的应姓就源起于这种神话与现实的交汇。如果不是走进位于我国北方广袤的辽河流域,目睹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含胚胎的翼龙革质蛋化石,就不会想到千万年前龙出辽河和一个远古氏族部落对“龙”的精神崇拜;如果不是走进内蒙古老哈河流域赤峰红山文化遗址,看到5000年前玉雕龙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出土的彩绘夔龙纹陶瓿,就不会想到3000多年前商、周时代青铜器花纹的前身出自这里和人类早期的播迁及远古文明的融合;如果不是站在华山脚下品味庙底沟文化遗址带有玫瑰图案的彩陶,就不能真正解读“华山玫瑰燕山龙”,解读5000年前北方古文化与中原古文化交汇以及华夏民族起源的真正含义。
翻阅《史记·五帝本纪》,最初让人们对龙的概念有所认识的便是应龙。《辞源》对应龙的解释是:“有翼的龙。龙五千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遂杀蚩尤。”五帝时期,龙作为半神半人的形象趋于明朗,逐渐开始走出神话。这是人类氏族社会脱离原始部落开始迈向古代文明的标志。而这个故事发生及应龙的出现地正是五帝时期的燕山以北地区。远古时期,应龙氏族就是一个生活在我国北方以翼龙为图腾的部落。他们渔猎、繁衍、徙居于老哈河、大凌河、辽河、桑干河及黄河、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并把部落名称“应”带往不同的居住区域。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草原上的应昌城遗址,桑干河上游雁门关的山西朔州应县,青海湖海心山上的应龙城遗址,传说都曾是应龙氏部落的分支,他们徙居这里并融合当地其他部族,使这里有了象征自己部落的名称或地名,这便成为应姓以图腾和地名起源的发端。
夏、商时代已有“应”
传说应龙氏部落战败蚩尤部落后,黄帝最初封应龙氏于山西省长子县慈林镇应城。据考证,五帝时期,长子县是炎黄部落集团的活动区域,是尧帝长子丹朱的封邑。应城地域山清水秀,然而位于城北的凤凰山地势险要,阻碍了洪水下泄,每遇洪水,必首冲其城。应龙氏部落便再次南迁至伏牛山下的?水之阳(今河南平顶山市新城区一带),与这里的蚩尤遗族相互融合,他们是平顶山地区的先民。长子应城夏时已有,商时为周部落所据,后为辛甲的封邑。《魏书·地理志》:“应城,辛甲封邑。”辛甲原为商臣,因劝谏纣王不被理睬而弃商奔周,先为周太史,后被周文王封于此邑。1957年,在应城出土了周幽王时期的陶片、陶鬲等文物。另有古城垣、井田制遗迹,记载着这里古老的历史。
殷时已有应国。《汲郡古文》称:“殷时已有应国,王步于应。”今本《竹书记年》云:“盘庚七年,应侯来朝。”按照殷墟甲骨卜辞“王步于应,应侯来朝”等记载,说明商已有“应”,是商时方国,且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关系,也说明应姓存在着其他脉源。商时应国与西周应国均因地名封国,同属一地,只不过是武王灭商,商应国随之而灭,由姬姓应侯取代建立西周应国。
西周封国得姓成为应姓正宗
西周初年,周武王在商朝基础上建立周朝,封其四子姬达于应地为应侯。姬达是周王室庶子,又称应叔。周朝嫡长子承袭王位,庶子分封别处,以地名、国名或爵名为姓。庶子受姓支配为藩,失去原姓后,又因是从原姓中派出,仍保持贵族身份,享受很多特权。姬姓应国从首座代应侯起,其子孙以国为氏,但仍是周朝贵族身份。
西周时为巩固王权,大封同姓诸侯,以藩屏周。“封建”自此开始,姓和氏的区别更趋严格。男子为氏,女子为姓,“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掉贵族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夏、商、周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因为姓、氏的区别,我们祖先3000年前就规定同姓不通婚,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姓则是不可改变的。“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脉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直到秦灭六国后,将先秦以前世袭的宗法制度打破,使一些受分封的王子王孙和贵族沦为庶民,姓氏才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说氏或兼称姓氏。正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史记》始混而为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的祖先不但创造了血脉传承的文明法则,也为后人回溯历史、寻根问祖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西周的大分封,形成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万家姓氏的大裂变。姬姓应国立国350余年。姬姓应国是应姓人口得姓的最为鼎盛的时期,而源于姬姓的应姓是今天应姓繁衍传承的主要流派。
西周官位世袭形成应姓分支
西周之初,周公姬旦辅助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制定了一整套王权礼制。周王为天子,中央政权实行三公六卿制。周天子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王族子孙及有功异姓诸侯。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庶子封为诸侯国君。同样,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其庶子称为公子,只能任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不能叫封国,只能称封邑,又称食邑、食采。邑即城。卿大夫的官职也是由嫡长子世袭。西周官位世袭,也产生许多姓氏,如西周设有专为天子及王族乐队执掌演奏击应鼓的“应乐史”和专为负责守卫天子行走之正门的“应门史”。在应乐史和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他们以先祖官位为贵,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传承,也成为应姓的一个小支脉。
后代有他姓融入改姓为应
山东省金乡县西周庄周姓族谱尊后稷周弃为圣元始祖。清乾隆四年族谱记载明代自山西迁入,至明末清初时传至五世周应举,因人祸徙于山东菏泽应家楼村避难,匿周姓而名应举,以应为姓。生应升兄弟二人为应家楼开村始祖,至今应家楼已有应姓2000余口人,后代亦有迁往各地,这是如今知道的同宗而不同支脉的应姓分支,也说明应姓传承中亦有他姓融入。
应姓家谱
宋理宗赐封宁波蜜岩显爵应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始修于(公元1249年),民国三十六年(年1947年)精修铅印本六册。浙江省宁波市蜜岩村。(算命www.bmfsm.com)
浙江显爵应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应荣富主修,应全堂编纂,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慈溪市环城南路108号励双杰处。
浙江鄞县万龄应氏宗谱,始修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王琳、应世美编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永康可投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可投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可投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应氏先型录,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义庄田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敬常田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黄川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屏岩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屏岩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屏岩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江山慈溪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浦江浦阳人峰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浦江浦阳人峰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甬东湖下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甬东湖下应氏宗谱一百二十二卷,(民国)应全衡、应舜水编纂,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续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永锡”
姓应的名人
应曜
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顺
东汉河南尹,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叠
汝南南顿人,应顺中子。江夏太守。
应郴
汝南南顿人,应叠之子,武陵太守。
应奉
[约公元144年前后在世]字世叔,汝南顿人,应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服。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从车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劭
应劭,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任泰山太守时大破黄巾军三十万。著有《汉官仪》、《风俗通义》、《汉书集解音义》、《春秋断狱》等著作。
应珣
字季瑜,司空掾。应劭弟,珣生玚。
应姓起名
应姓男孩起名
应阿家 应阿杰 应阿明 应阿洋 应啊森 应艾成 应艾冬 应艾儿 应艾翰 应艾天 应艾彤 应爱尔 应爱俊 应爱月
应爱珍 应安可 应翱宇 应百格 应百义 应柏俊 应柏松 应钣海 应伴训 应帮达 应镑蔚 应宝宝 应宝新 应宝雄
应贝而 应贝凌 应贝一 应倍儿 应蓓蓓 应本仁 应笨蛋 应必成 应必娣 应碧波 应碧华 应碧慧 应碧箐 应碧煜
应璧禅 应璧丞 应璧存 应璧锻 应璧锴 应璧列 应璧锲 应璧声 应璧戌 应璧翼 应璧煜 应璧钟 应彬彬 应斌超
应斌晁 应斌辉 应斌杰 应斌金 应斌良 应斌梁 应斌亮 应斌钦 应斌钊 应滨增 应冰超 应冰卫 应秉润
应秉轩 应炳华 应炳桦 应炳佳 应炳杰 应炳章 应禀泽 应波栋 应波尔 应伯奇 应博钧 应博俊 应博凯
应博恺 应博钦 应博圣 应博盛 应博威 应博炜 应博炀 应博煜
应姓女孩起名
应阿蓉 应蔼芳 应爱芳 应爱芬 应爱红 应爱娟 应爱萍 应爱玉 应安娜 应安瑶 应柏颖 应宝婵 应宝娟 应宝琴
应宝莹 应贝娜 应蓓霞 应壁霞 应彬霞 应斌瑶 应槟霞 应冰倩 应冰悦 应兵倩 应兵霞 应波娜 应波霞 应博芬
应博文 应彩芳 应彩红 应彩琳 应彩玲 应彩妹 应彩琴 应彩霞 应彩英 应岑怡 应昌怡 应昌颖 应长玲 应畅妍
应超婧 应超蓉 应朝霞 应陈红 应陈洁 应陈莹 应晨洁 应晨莹 应成燕 应成媛 应承妍 应程文 应程悦 应池文
应崇琳 应楚媛 应楚悦 应传红 应春芳 应春红 应春花 应春莉 应春丽 应春霞 应春妍 应春艳 应春燕
应春怡 应春玉 应淳颖 应慈娜 应聪玲 应聪颖 应聪媛 应翠花 应翠丽 应大玉 应戴悦 应黛琳 应丹红
应丹玲 应丹萍 应丹琼 应丹霞 应丹燕 应丹英 应迪英 应娣芬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带丁的丁姓宝宝的名字和丁姓的名人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
下一篇:更多起名
本文标题:带丁的丁姓宝宝的名字 丁姓的名人
本文链接:http://m.shengxiao88.com/article/66953.html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带丁的丁姓宝宝的名字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男生的微信名字简单大气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带有汉字的男孩的名字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彤字女孩名字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男孩起...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40-50岁微信好听名字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最新微信名字大全霸气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牧姓在百家姓里排名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衷指发自内心衷的意思与什么有关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新版微信头像女生好看唯美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男人个性微信名字大全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