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淮河流域雨季时间 淮河今年夏季防汛预测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淮河流域雨季时间 淮河今年夏季防汛预测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1. 今年夏季,淮河干流发生了建国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这场洪水来势汹涌,7月3日20时,王家坝站超过警戒水位。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水文局水情科7月4日8时前做出雨水情信息预报:“王家坝站7月5日夜里将出现洪峰,洪峰水位28.4米,流量4200立方米/秒。”
2. 预报与实况相符。7月6日凌晨5时,降雨如期而至。王家坝出现洪峰水位28.38米,超警戒水位0.88米,相应流量4200立方米/秒。
3. 淮河防总利用信息化准确做出水情预报,面对滔滔洪水,淮河防总胸有成竹、准确预报、从容调度、游刃有余,显示了高超的防汛决策水平。
4. 这场洪水历时一个多月,但其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却是历年几次流域性大洪水中最少的一次。
5. 关键就在于防汛信息化。淮委水文局局长罗泽旺说: “在接收防汛信息方面,我们有‘天网’和‘地网’两套设备。所谓‘天网’,就是淮河流域的气象云图、测雨雷达、天气报等来自天上的信息接收设施; 所谓‘地网’,就是流域各地数以千计的水文测站信息通过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和全国防汛计算机系统接收到淮河防总。加上我们有一支具有丰富降水预报和洪水预报经验的专业队伍,每次洪水来临时,他们都能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报,为淮河防总进行洪水调度和防汛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6. 信息化基础今非昔比。1991年淮河洪水发生时,淮委水文局所有的天气信息只有天气图,什么信息系统都没有。当时接收的天气云图是4个小时一张照片,还需要在暗室中冲洗。洪水预报所需要的信息是靠邮政电报传输到淮委,再经过人工译电。全流域水情电报收集齐全大约需要2~3个小时,再由预报人员通过图上操作计算,两个小时后才能做出一个站的洪水预报。而现在,天气云图、测雨雷达、天气预报、流域各地的水情等海量信息的接收全是自动化的,洪水预报的计算已经全部由计算机软件完成,一个人在一两分钟内,就能做出20个站的洪水预报来。
7. 多年来,在与洪水的博弈中,淮河防总已经形成相当丰硕的信息化成果: 实时水情传输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洪水信息查询系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防汛会商系统、天气云图接收系统、测雨雷达接收系统、台风信息系统等十几个淮河防汛信息化系统。
8. 正是这些系统在今年的防洪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洪水来临之际,防汛能否指挥得当,首先要依靠对流域内各种防汛信息的掌握程度,因为防汛调度的依据是洪水预报。收集全流域的降雨信息越快、越多,洪水预报才可能及时准确。于是,流域防汛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这也正是防汛信息化的全部内容――就成了关键。
9. 各方面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使得淮河防汛有了更多更快的防汛信息; 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使得预报人员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提高降水预报和洪水预报的精度; 降水预报和洪水预报的耦合又使得防汛人员有了更从容的时间来进行流域上的洪水调度和防汛决策。正是由于这些综合原因,2007年淮河防洪才能调度得如此出色。
10. 率先并入网络。说起这些年淮河信息化状况的改观,罗泽旺深有感触。1983年,他研究生毕业之后就一直在水文局从事防汛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他又一头钻研起流域防汛信息技术,他在信息化领域的重大成果远多于在水文领域。
11. 罗泽旺向记者细数起这几年淮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演变。早在1989年,淮河流域开始在防洪重点地区――正阳关以上流域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到1992年竣工验收。当时这一系统只有80多个站,覆盖范围近6万平方公里,由于站点不多,还无法满足淮河洪水预报的需要,只是能够更快地知道该地区的水情信息。
12. 当时,我国邮电部门刚刚从国外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是“分组交换数据网”。罗泽旺就带领淮委水文局一批人利用这个网络来传输实时水情信息,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了“淮河流域实时水情信息传输系统”,并在1993年投入运行。这一系统使得水利部、淮委及流域四省通过网络共享水情信息,开创了我国网络传输水情信息的先河,大大提高了淮河流域水情电报的接收速度,为1994年水利部建设“全国防汛计算机网络”提供了可行的经验。
13. 随后几年中,淮委在水利部部署下,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协助,利用世界银行项目,开始研发“淮河中上游洪水调度系统”,第一次系统性地将上下游的调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该系统到1995年验收通过。
14. 那个时候,我国计算机网络逐步扩展到地级市,淮委水文局又开发出地区联入全国防汛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这一技术投资小、操作简单。到1999年,淮河流域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全部流域地区联入全国网。
15. 全流域信息化建设。1998年,当淮河全流域地区联入全国防汛计算机网络后,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提出“从测站到各防汛单位的信息传输时间要缩短到半小时以内”的要求,于是,测站到本地区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速度就成了关键。淮委水文局又研制开发出“音频编码数传技术”,这一技术只是利用普通电话,在地区计算机中安装一块语音卡和一套接收信息的软件,操作简单,投资小,可普遍用于没有水文自动测报设备的测站,将从测站到本地区的信息传输时间缩短到了15分钟以内。
16. 这一技术目前已经运用到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防汛部门。测站数量超过3000个。
17. 2002年,淮委开始建设异地会商系统。在2003年洪水中,淮委多次启用这一系统,先后和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安徽省防汛指挥部、阜南(王家坝)防汛指挥部进行紧急会商。
18. 在这场大水之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淮委更是加快了信息化建设。在气象信息中,从单一的天气报逐步增加了天气云图接收、测雨雷达接收; 天气云图从一个卫星发展到两个卫星; 色谱通道从一个增加到四个; 从传统的天气报人工填图到全自动化绘图; 测雨雷达从阜阳一个小雷达增加到五六个多普勒雷达,并能拼成流域的雷达图。近年来,又开发了台风信息系统,台风从在海上形成就一直被监视,工作人员可随时掌握台风的发展情况、移动路线。
19. 罗泽旺介绍说,在水情信息方面,加快了流域各地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目前全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的站点已经超过500个。即使没有水文自动测报设备的测站,利用“音频编码数传技术”也能在20分钟内将信息送入全国防汛网络。在洪水预报方面,则完善了没有洪水预报方案的空白地区,重点防洪地区和水库开始开发预报数学模型,增加了洪水预报的手段。 在异地会商方面,在原有利用微波异地会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网络异地会商系统,异地会商的地点也由三个增加到六个。
20. 截止到目前,淮委在信息处理中,先后开发了“雨量分析系统”、“水情信息查询系统”、“气象信息查询系统”、“淮河防汛信息网页”、“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流域气象预报系统”,建设了“流域水文数据库系统”、“水文信息分析平台”等。
21. 自动采集信息。治理淮河是一个大课题,信息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罗泽旺说,信息化如何为治淮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支撑一直是淮委水文局追求的目标。所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服从这个目标。
22. 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关键的就是如何采集信息。目前在淮河流域,有条件的检测站都采用了自动采集雨情、水情的仪器。
23. 在安徽蚌埠水文站,记者看到测量雨情的仪器裸露在室外,而在不远的淮河大堤旁有一栋水泥房子,里面摆放着自动水量仪,监测水位变化。其中有一台是老式的,正在刺啦刺啦地打印着动态图形,还有一台是自动的。蚌埠水文站工作人员翟志峰说: “新投入的自动检测仪刚开始使用,老式的需要每天都观察几次,这些机器能够随时记录水位变化。”据了解,在蚌埠水文局管理的范围内,就有23个雨量仪和19个水位仪。
24. 蚌埠
旱涝灾害是我省自然灾害中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旱涝的成因很复杂,与气候情况、地理条件、水利设施、土壤结构以及作物布局及其在不同生育期抗旱耐涝的能力等均有关系。降水的多少是形成旱涝的主要因素,而成灾与否和严重程度,则与水利设施有很大关系。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我省旱涝灾害特点是:出现频繁、危害严重、旱涝交织、旱多于涝态烂、涝灾重于旱灾。
洪涝概况:洪涝是由于降水集中、强度大造成的。一般说来,日降水量≥200毫米,或者2—3天降水量≥300毫米,不论其它条件如何,都会出现水涝。强降水持续时间愈长,复盖范围愈大,洪涝就愈严重。洪涝主要发生在汛期,梅雨期最为频繁。春、秋季也会出现内涝,一般称为涝渍或渍。春季涝渍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连阴雨,造成田间积水,影响小麦和油菜的后期生长,沿江西部、江淮之间的六安、庐江等地以及淮北南部和沿淮一带是多发地区。春季涝渍主要在4月下旬到5月,沿江西部安庆一带,5月份是全年出现涝渍最多帆握漏的时段之一。但我省春季发生大涝的可能性很小,江淮之间大部分地区和沿江东部基本没有出现过。 秋季涝渍各地都较少。比较而言,淮北和沿淮东部的宿县、泗县、蚌埠等地出现的次数较多。80年代以来,秋季涝渍相对比较频繁。1996年10月底至11月16日,我省出现长达19天的连阴雨,强降水中心位于沿淮淮北,10月30、31日和11月7日沿淮淮北先后出现大范围暴雨,导致淮河干流水位上涨。11月7日王家坝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0日7时出现28.60米的最高水位(距汛期保证水位仅差6厘米),发生了50年来罕见的秋汛。临近冬季,数万人上堤防汛,这在淮河防汛史上尚属首次。一年中夏涝最易发生,特别是大涝和特大涝,主要集中在夏季。夏涝的时间从南向北推进,沿江江南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江淮之间在7月,淮北在7—8月,这和我国东部汛期主雨带自南向北推移相吻合。易涝的区域主要在沿淮淮北和沿江西部的安庆一带。合肥是洪涝灾害最少的地区。全省性的大涝、特大涝约15年一遇。50年代以来,全省范围的涝年有1954、1969、1991和1996年等。各个自然区发生涝年的机遇,沿淮淮北和沿江江南为3—4年一遇,其中沿江西部2—3年一遇;江淮之间大部和淮北北部及宣郎广地区4-6年一遇;江淮中部9—10一遇;合肥地区10—15年一遇。山区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差别明皮竖显,加上山高谷深,水流迅速聚集,常有山洪爆发,发生内涝的机率更大。但洪水一般维持时间较短,影响范围较小。
2023年7月台风广东
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获悉,该中心近日组织有关专家对盛夏(7-8月)全国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进行会商。根据会商预测结论,除了高温天气,我国不少地方还要注意防台风和防汛。其中珠江流域可能出现较重汛情。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已经历多次区域性高温过程。根据最新预测结论,预计今年盛夏我国除东北东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1℃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
相比高温,本次预测更强调各地需对防台风、防汛等工作保持关注。根据预测结论,预计今年盛夏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为6~9个,其中有3~5个登陆我国。盛夏热带气旋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可能影响我国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预计今年盛夏,东北、华北东部、华东中部和北部、华中中部、华南、西南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一成以上,其中黑龙江中部和东部、吉林中部和东部、辽宁东部、山东东部、江苏、安徽中部和南部、上海、浙江大部、江西东北部、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海南等地偏多二~五成。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结合风雨预测影响,预计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东部、长江流域下游、太湖流域、珠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两成左右,可能出现较重汛情;嫩江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下游、淮河流域西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约一成,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洪涝;长江流域上中游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约一成;黄河流域上中游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两成左右。
2023年7月台风最新消息及时间
一、7 月气温偏高,雨量略偏少
1、气温:预计,7月各区月平均气温29.5~31.5℃,全市平均气温30.4℃,较近10年同期偏高 0.7℃,较去年同期偏低0.1℃;各区月平均最高气温33.5~36.5℃,全市平均最高气温34.9℃。2、雨量:预计,7月各区月雨量170~250毫米,全市平均雨量203.0毫米,较近10年同期偏少约1 成,较去年同期偏少约2成。3、降水过程:预计,7月将有3次降水过程,大致出现在7月16-19日(中到大雨局部暴雨)、22-24日(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26-30日(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4、高温过程:7月将有 3次高温过程,大致出现在7月5-10日、20-21日、24-25日。5、热带气旋:预计,7月有1~2个热带气旋影响我市。重点关注时段为:7月中旬末、下旬中后期。
二、影响分析和对策建议
1、7月进入台风活跃期,需提醒相关部门关注台风生成和影响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台风的各项准备工作。2、强降水易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请继续做好防御工作。3、提醒供电供水部门关注高温天气过程,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保障供水和供电。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淮河流域雨季时间 淮河今年夏季防汛预测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淮河流域雨季时间 淮河今年夏季防汛预测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运程
本文标题:淮河流域雨季时间 淮河今年夏季防汛预测
本文链接:http://m.shengxiao88.com/article/221119.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淮河流域雨季时间 淮河今年夏...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唐周20岁尝遍人生8苦 唐周20岁...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ic就业前景 2021it就业的文章,...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怎么更新2024蛋仔派对 怎么更...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保山辣椒价格 云南保山辣椒种...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张敬轩访谈节目 张敬轩采访的...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1服装价格 2021年服装价格...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2年彩礼 2o21彩礼的文章,本...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4年1999年兔子运势及运程 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we战队2024阵容 we战队2024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