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日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气_运程_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十二星座>运程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日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气

时间:2023-11-16 17:17:31 作者:呆佬拜寿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日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气的文章,本文对文章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日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气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日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气

傣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

傣族自称“傣”,意思是“自由”或“人”。按分布地区又有“傣那”、“傣雅”、“傣绷”等。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等四个地区,其余的傣族散居在临沧、澜沧、新平、元江、元阳、金平、景东、景谷等县。此外,在金沙江沿岸的华坪、大姚、禄劝以及四川的会理、盐边等地也有少部分傣族居住,傣族只有少部分居住在云南省的内陆地区,大多数分布在边疆地区,其居地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德宏、西双版纳和金平三种方言。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20世纪50年代经过改进,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傣族节日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一年12个月,每月都有节日,可谓是傣族文化一大景观。传统民族节日中,其中以泼水节、进洼节和出洼节等较为盛大隆重。德宏傣族传统节日以傣历为统一计时,节庆形式大都一致,不同地区不同年代时期,在节日细节上略有差别。在德宏傣族地区凡与节日有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摆”。 傣族的“摆”,时间和内容不一,规模和人数也不相同。过去许多“摆”的活动都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摆”分和尚或土司举办、群众参加的“大摆”和私人举办的“小摆”。新中国成立后,傣族人民移风易俗,把“摆”变成了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的节日盛会,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傣族“摆”变成了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共同繁荣的一种盛会。 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深秋时节进行。傣族的赶摆,规模较大的人数总是成千上万。芒市风平、遮放的“摆”,一赶就是几天几夜,摆场上,人群熙来攘往,各村寨之间还举行“嘎秧比赛”,夜间有电影和精彩的文化节目,整个摆场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傣族的摆场一般设在市镇或村寨的广场上,货摊林立,商品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当地的各种手工艺品、民族风味食品,傣家银首饰、筒帕、筒裙和各种农副产品,还有数不清的泰国、缅甸制作的花花绿绿的小食品和日用品。在摆场上最吸引人的还是富有当地浓郁民族特色的各种娱乐活动,特别是傣戏。只要一听锣鼓响,赶摆的人群马上就会到舞台边,欣赏自己的民族戏。除此之外,摆场上还举行傣族“十二马”“嘎秧舞”等当地民族文艺活动,场面规模盛大,激动人心。傣族青年男女,还借赶摆寻求配偶,摆场成为他们寻求对象的场所,通过赶摆在一起谈情说爱,以寻求心上人。

傣族摆晶(傣历新年节)

傣历新年节即一月节,傣语称为“摆晶”,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佛教语称为“摆嘎亭”,傣历一月初一(同汉族农历十月初一)是傣历岁首,古时以本月第一个属马日为元旦。此节,傣族民间有守岁的习俗,旧时又以封建领主土司或寨子头人为主。 守岁一般在正房的火塘烧起成年柴头,以能三天三夜烧而不熄的树桩头为佳。 傣族为庆祝新年节还有做其他“摆”的活动。如“摆嘎亭”(赕袈裟节)、“摆广母赛”(堆沙塔节)等。 该节主要在德宏傣族地区流行,现在的陇川、瑞丽、芒市等地的傣族还保留过这一节日的传统。过去一般由傣族地方统治者主持节日仪式。节日开始于傣历十二月三十日晚。这天晚上,傣族男女青年欢聚一起,敲锣打鼓迎接新年,并用干柴点燃熊熊篝火。大家说说笑笑,敲锣打鼓一阵后,便停止打鼓和欢笑,全场一片寂静,四五分钟以后,由一位声望高的傣族长者当众宣布: 旧岁去,新年来,人民群众无病无灾,幸福吉祥;让九十六种疾病像被风吹走一样远离我们;让我们只有好事,没有坏事;让我们地方兴旺发达,富足美好。 然后敲锣打鼓,热闹非凡。第二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各地举办武术、射击、赛马、赛跑、赛鼓、玩石子等比赛活动和跳舞活动,赢者得奖励,获得新的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傣族村寨间互相串访,人们探亲访友,宴请宾客。这些庆祝方式据说清朝末年被迫停止,到现代又有所恢复和改良。随着民间佛教信仰盛行,至今在许多傣族地区该节日加强了一种佛教仪式活动,即上面提到的“摆嘎亭”。 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德宏傣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傣历一月新年节,除新年庆典活动外,还加强了“摆嘎亭”等活动,即赕袈裟节和堆沙塔节。 赕袈裟节,据相传,释迦牟尼成佛后,其姨母果娜密为表示庆贺,于傣历一月十五日用一天一夜的时间,通过捻线、纺纱、织布、漂染后,缝纫成赤黄色袈裟赕给释迦牟尼。她被佛感化,成为第一位女僧,后来修得了阿罗汉果位。从此,人们就于傣历一月举行“摆嘎亭”,即赕袈裟节。到这一天,集体或个人把预先准备好的袈裟披在佛寺里佛像身上,同时赕给比丘沙弥以求早日达到修行果位。在“摆嘎亭”活动中,还要,堆沙塔1000个、蜡点烛1000支,以求一生好运,求燃亮心扉,体悟正道。这一佛教仪式称为堆沙塔节。

傣族尝新米节

傣历二月(傣语为“冷甘”),傣家人把打好扬净的稻谷收入谷仓,傣族家家户户都择吉日祭祀布唤毫和牙唤毫(谷神爷爷和谷神奶奶),品尝打下来的新米,这就是傣族尝新米节,为傣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傣族尝新米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在很远的时候,傣族地方的稻谷从根部结穗到稻尖。所以傣族地方粮食很多,收一年吃十年也吃不完。粮食多了,傣族人就不珍惜粮食,任意糟蹋,乱丢乱撒。还把粮食舂成粑粑,做成鼓墩当板凳让人坐。天神看到人们如此糟蹋粮食很生气。秋收时节,天神把谷种全部收走。这一年,人们都没有粮食吃,只好上山摘野果、挖野菜充饥。狗吃不下野果野菜,饿得望天啼哭,哭得很悲惨。哭声震动天神,天神可怜狗,就悄悄丢下几穗谷子给狗吃,丢下的谷穗被人们抢去了。人们也舍不得吃,把它留着做谷种,一年接一年地种,直到数量多了,人们才开始吃。这一年新谷一上场,人们就舂新米敬天地,捏饭团喂狗。然后各村各寨,男女老少围桌而坐尝新米。老年人告诫年轻人要爱惜粮食,每顿饭都要把狗喂饱。因为没有狗哭感动天神,人间就不会有谷种了。从此,每年第一次吃新米时,都要举行简单的仪式。这样,一年一度的尝新米节,就一直沿袭至今。 新米节期间,傣族家中长者背着供品,到田间地头,祭献谷神,请谷神回家,请他保佑来年谷种谷物不霉烂,不被虫鼠吃,来年五谷丰登。家家户户都准备佳肴,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品尝丰盛的傣家菜肴,相互庆祝丰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加之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这一节日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很多傣族地区已没有这一节日。

傣族巡田坝节

云南省绿春一带民间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

巡田坝意在迎春。节日里,傣族人个个穿着节日盛装,汇集到枝叶繁盛的大青树下,围成一个花环形。在一阵锣鼓声中,傣族人的庆祝活动开始。歌手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起了传统的对扭舞。在中午时分,达到 *** ,在众人尽兴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宣布“巡田坝”开始,于是庆祝队伍就形成了秩序井然的队伍,由八名彩旗手为先导,后面是吹唢呐、敲锣鼓、放鞭炮、鸣火枪的大队群众,人们离寨,向田坝走去。

傣族彩蛋节

是傣族儿童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十举行。

节日当天,傣族每家的小孩胸前都挂着一个小兜,里面装着几个染成黄、红、绿、紫等色的熟鸡蛋。他们成群结队地到村旁的树阴下或小河边游玩,之后,在一起聚餐,把各自带来的彩蛋的蛋白吃掉,留下蛋黄带回家中给自己的父母或兄长吃,表示对自己的父母或兄长的尊敬。

傣族堆沙节

云南省红河州民间傣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节期三天。

节前,傣族家家要到江边先掏挖一箩未曾被人或牛马踩踏过的洁净的沙子。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起,依次倒出准备好的沙子,由寨中最有威望的长者将沙子分成两个大堆和若干个小堆,然后拍成圆锥形。小沙堆簇拥着大沙堆。接着将采来的松枝插在沙堆上,象征着全寨的人长青不老;并采来莫楠岩花缠绕在松与竹围成的栏栅上,再栽一棵喜人的芭蕉树,以祝愿大家的命运像芭蕉的根一样稳定,希望明年的丰收硕果像沙堆一样堆成山。一切完毕,老者用洁净的水向沙堆倒去,以表示驱走旱魔,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傍晚,附近的彝族、哈尼族等各族兄弟,纷纷前来祝贺。傣族老者把贵宾迎进寨中,敬酒敬茶。之后,傣族全村人携嘉宾踏着像脚鼓的节拍,纵情地跳舞唱歌。

傣族播帕

傣语即升和尚,傣族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四月或八月举行。

届时,在佛寺内当预备和尚的“科勇”请好教父“波卧”,并由教父为其备办出家需用的黄袈裟、小圆帽和一切出家用品,在教父家举行祝贺仪式后,将其欢送进佛寺内,念诵经文,受诫出家为僧。送科勇进寺院是非常讲究的,有骑马的,也有人背的。

傣族泼水节

又称“楞贺尚罕”。傣语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举行。

关于泼水节有个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的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他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的时候,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到地上,地上就着火了,姑娘一抱起头,大火就熄灭了。为了避免泼水节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泼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除灾祸。从此就形成了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的节期三至四天。第一天,傣语叫“腕多桑刊”,意思是送日。这天傣族人们到寺院拜佛,并在寺院里用沙子堆起三五座宝塔形沙堆,高约三四尺,塔尖插八根缠着彩纸的竹枝,人们围坐在周围,聆听诵经和历史传说。一些傣族男女青年上山去采花做花房。中午,妇女们用清水给佛像洗尘.仪式结束后,泼水开始,傣族人们追逐嬉戏。傣族人认为这水是吉祥的水,可以祛除灾祸和疾病。因此,即使是浑身都已湿透也很高兴。节日最末一天,傣语叫“腕叭腕玛”,即新年元旦。中间一、二天,是介于两年之间的空日。除堆沙、泼水外,节日里还要举行丢包、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传统娱乐项目。

傣族赕打疗

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亦是宗教节日。一般在傣历九月举行。

届时,傣族各家各户都要编“打疗”(一种用竹片编成的稀眼篾笆),用木棍插在田间地角,或以草绳穿于“打疗”上挂在谷仓或主楼四周,并念诵经文。民间传说,赕“打疗”,可以保佑丰衣足食,人畜平安。

傣族干莫

傣语,意为“祭龙”。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六月择日举行。

此节是为了驱逐害虫,迎接栽秧和祈求丰收而举行的。节日里,傣族全村要集资杀一头牛,小猪及鸡若干,摆好祭品后,举行祭祀仪式。来参加祭祀的傣族人要自己带米饭。节日里人们都停止劳动一天到三天,期间必须封锁各个路口,不许人们出入,以免触怒神灵,招来灾祸。

傣族晃露会

又称“晃露盛会”,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以后择日举行,节期四至五天。

节日之前,按规定要先安排好每个“摆”的先后顺序,一天换一个地方,轮到哪一村寨,哪一村寨就是节日的主持人,负责招待全区各村寨来宾的食宿。节日里,傣族要举行盛大的舞象游行表演。届时,锣鼓仪仗队排成象形,为晃露游行队伍的前导,用竹篾编扎,彩画裱糊的大象为队伍中心。舞象者仰卧于象肚子下的帷幔里,操纵作象技表演。象的基座由四至八人负荷,在铜锣的簇拥下,在摆场里巡回表演。

傣族毫瓦萨

傣语即关门节。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每年九月十五日开始,节期三个月,到十二月结束。

节日里,傣族各村寨都要举行赕佛仪式。节日期间,人们每七天就要小赕,中间有一次大赕,由佛爷、和尚集中三天三夜的时间诵读经文,村寨中的信徒均到佛寺里静听,忏悔。按傣家的风俗,进入这段时间,就是农忙时节,因此傣族男女老少都集中全部经历生产,青年人可以谈情说爱,但不可结婚,也不准外出,以免影响生产。

经过三个月的辛勤劳作,到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稻谷收获进仓,关门节即宣告结束。这一天也就是开门节的开始。

从开门节这天开始,所有的禁忌就宣告结束。傣族人纷纷走出家门探亲访友。最有趣的就是“串姑娘”,傣族称“串布少”。姑娘们聚到主楼前的场院里,转动纺车纺线,在她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个小凳子。不一会也会有小伙子到这里,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傣族敬老节

敬老节,傣语称为“摆诺谢布陶”,时间在傣历三月,是傣族的传统节日。傣历三月,傣语称为“冷散”,这时期正值德宏傣族地区的干冷季节,傣家人认为三月里犁田,是为来年耕种作准备,三月犁板田能把田晒得疏松并杀死土里过冬的害虫,来年庄稼长得好。傣族男人晚间把牛喂饱,清早踏着地上尚未融化的霜去犁板田,傣族妇女在家中准备和腌制来年的年货和咸菜。从前,这个月又是傣家人的敬老月,村寨里的年轻人,刚成婚的夫妇,带上糕点、水果等礼品向老人请安,问寒问暖,妇女们还帮助老人做一些家务事。大家临走时要祝福老人幸福安康,受敬的老人也用祝福吉祥美好的祈福语给年轻人祈祷,如孝敬父母、生得好儿好女、夫妻白头偕老、家庭美满幸福等,这让年轻人欢心鼓舞。这一传统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互影响,在社会上形成爱老敬老的良好风气。它是一种傣族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良好风俗习惯和社会伦理,为巩固家庭和睦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一傣族传统节日在今天很难觅其踪迹,其中包含的社会习俗也慢慢消失了。

傣族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粽子节,受汉文化影响,时间与汉族相同,属于汉族节日傣族化的节日。节日当天,傣族家家户户包粽子。粽子分白色和黑色两种。白粽子的制作方法是:把糯米淘洗干净,拌入适量猪油、八角、草果等香料,有的还掺入红豆,在粽子中心放一块猪肉,用粽叶包好后放入水中浸泡,然后煮熟;黑粽子的制作方法是:用新鲜茅草烧成灰,将灼烫的草灰和糯米放入碓窝里舂,让草灰将糯米染黑,用簸箕簸去灰烬,然后放入和制作白粽子一样的配料,其浸泡和烹煮的方法同白粽子。粽子煮熟以后傣族先拿到堂屋里祭祀祖先亡灵,请求保佑。

傣族摆岗洼

傣历十一月(公历9月),傣语称为“冷西耶”,为傣族的传统节日。这一时节处于进出洼之间,傣族部分新谷登场,举行“摆岗洼”时,除善男信女们备好的供品或经书外,就用新米赕佛,众人穿上盛装,带上鲜花、蜡烛和香,在锣鼓声中欢欢喜喜进入佛寺,赕上供品,主要祈求人们不受饥挨饿,这又称为“札嘎礼”,即施舍功德礼。同时,傣族又给大青树贡献饭食,并用棉绳捆绕大青树数圈,再用芦苇竹支撑在主干上,祈求傣族村寨和村民们能够兴旺发达、延年益寿,和大青树一样四季常青。而后人们共同在佛寺里聚餐。

傣族服饰

傣族妇女都会纺线织布,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西双版纳的傣族男子,上穿无领的对襟白色褂,下穿白色或黑色长管裤,天冷时披毯子。常用绯红、白或青色布缠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出门赶摆时,则打旱伞,背“通把”。傣族妇女的服装,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突出,而且各地不同;西双版纳的妇女常身穿白色、绯红色或淡绿色紧身背心,外穿大襟或对襟无领、白色、或绯红色短衫,袖管和腰部很窄,下摆宽,没有扣子,用布带系在一起;下身穿长到能盖住脚的筒裙,多为褐色的,喜欢用银质腰带。其他地区的妇女也各有特色。

傣族建筑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食俗

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有较完整的耕作体系,耕作技术精细。傣族地区以产米著称,故各地都以食稻米为主,一日三餐皆吃米饭。德宏地区傣族以粳米为主食,西双版纳、孟连、元江、新平、耿马等地傣族则主食糯米。傣族所产的粳米和糯米,不仅颗粒大,而且富有油性,糯米的黏度也较大。

傣族的副食主要有猪、牛、鸡、鸭等肉类,独具特色的吃法是喜欢吃酸肉和“剁生”。做酸肉的方法很简单,将鲜生肉切成薄片,加入食盐、辣椒等作料,放人陶罐密封,几天后即可食,味酸肉嫩,在傣菜中专门有酸菜类。此外,鱼、虾、螃蟹、螺蛳、黄鳝等水产品和瓜类、豆类、白菜、萝b、青菜、茄子等蔬菜也是傣族不可缺少的副食。

嚼食槟榔是各地傣族最为普遍的嗜好,同时也用来款待客人。

傣族的“普洱茶”中外驰名,制茶业设备先进,近年来还成功地发展了橡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傣族历法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优美恬静,感情内在含蓄,手的动作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四肢及躯干各关节都要求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

孔雀舞傣语称“戛洛拥”、“戛朗洛”、“烦诺”,译为“跳孔雀”或“跳公主雀”,统称孔雀舞。

傣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的传统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对歌节、泼水节、花街节。

一、关门节

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了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

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三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秒之为“关门节”。

二、开门节

傣语叫“出洼”,意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

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因为这天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返回人间,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鸣锣敲鼓,举行盛会,迎接佛祖,同时还要在奘房内向佛忏悔一年来的罪过;和尚们趁此时向青年男女宣传教义。

三、对歌节

每年五月端阳这天,红河两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汇集于马街乡乌湾村的那丙大龙潭过“对歌节”。

对歌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装而来,开展男女之间和村与村之间的对歌比赛,从太阳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带着干粮来听唱。对歌节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对象的极好机会。

四、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五、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傣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傣族的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流行于云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活动流程: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

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麦帕雅晚玛”人们习惯把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敬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傣族泼水节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日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气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日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气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9月11号什么考试在南昌考试 9月11号什么考试在南昌考

下一篇:更多运程

本文标题: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日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气

本文链接:http://m.shengxiao88.com/article/174674.html

使劲推荐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日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气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日 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气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1月13日是傣族什么节日 11月1...

9月11号什么考试在南昌考试 9月11号什么考试在南昌考
9月11号什么考试在南昌考试 9月11号什么考试在南昌考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9月11号什么考试在南昌考试 9...

11月离职是什么原因呀 11月离职是什么原因呀怎么办
11月离职是什么原因呀 11月离职是什么原因呀怎么办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1月离职是什么原因呀 11月离...

11月份什么花最好养活呢 11月养什么花能开花
11月份什么花最好养活呢 11月养什么花能开花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1月份什么花最好养活呢 11月...

清远11月份的天气情况 清远十月份气温穿什么
清远11月份的天气情况 清远十月份气温穿什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远11月份的天气情况 清远十...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11月28日出生是什么星座 11月28日出生是什么命
11月28日出生是什么星座 11月28日出生是什么命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1月28日出生是什么星座 11月2...

17年1月是国五车吗 17年11月是国几的车
17年1月是国五车吗 17年11月是国几的车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7年1月是国五车吗 17年11月是...

望城 车祸 今天早上望城出了车祸
望城 车祸 今天早上望城出了车祸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望城 车祸 今天早上望城出了车...

11月8日天气文案怎么写的 11月8日天气文案怎么写好
11月8日天气文案怎么写的 11月8日天气文案怎么写好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1月8日天气文案怎么写的 11月...

11月农村种什么 11月份种什么庄稼
11月农村种什么 11月份种什么庄稼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1月农村种什么 11月份种什么...

精选运程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