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全国姓慕的名人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慕姓的由来和全国姓慕的名人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慕姓”汉族百家姓氏之一,慕姓起源有四种说法,得姓始祖是慕容廆、鄂诺·慕克得纳。那么您知道关于慕姓家谱、慕姓名人信息有哪些吗,姓慕的男孩起名与女孩起名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呢?下面不妨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慕姓,姓慕的名人
慕姓
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慕姓起源
源流一
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源流二
出自宋代河南开封有慕氏。
源流三
出自远古帝王虞舜的祖父虞慕(通幕姓)——源于某《百家姓》: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的祖父叫虞幕,虞幕的后代中,有一支以他的名字为姓,就是幕氏。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幕姓演变为慕姓; 4、慕姓源于晋太子申生(谥号慕君)——出自中国民俗学会编的<<姓氏名号面面观>>第13章的<姓氏与先人名号的关系>;
源流四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族鄂诺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鄂诺氏,亦称俄嫩氏、鄂内氏、鄂讷氏、斡难氏,为达斡尔族着姓,世居黑龙江北境、鄂嫩河流域一带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吴氏、慕氏等。
慕姓家谱
郡望
平凉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三国时期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前秦永兴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于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时期,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又废州置郡,改属平凉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复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唐朝贞元七年(辛未,公元791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宪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灭岐,渭州属后唐。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属渭州。宋朝时期,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宋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2227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金国开六盘道,在金国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平凉市为府治所。元朝时期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明朝时期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属陕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仍设道。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凉县为道、署驻地。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政府。1950年庚寅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1958年戊戌12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辛丑11月恢复华亭县。1964年甲辰1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2002年壬午9月,平凉撤地建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涿州:涿州地处京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位于首都经济圈的紧密层,距天安门仅六十二公里,被誉为首都的“南大门”,因其独特的区位,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曾御笔亲题“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首座州”。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建制已有两千三百余年。战国时期为燕国城邑,秦朝时期置涿县,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设为范阳郡。元朝时期为涿州路。明、清两朝时期先后隶属北平府、顺天府。民国时期称涿县,始隶属河北省。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长期以来,涿州接受北京的辐射带动,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京郊型县城经济的新格局正初步形成。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庆阳府:即今甘肃省庆阳市。庆阳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早在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农耕,养殖,制陶。据《史记》记载:黄帝轩辕氏在这一带和医祖歧伯合著《内经》。夏王朝时期,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驻城拓荒,安邦定居,今庆阳县城据传就是建于此时的“不出城”,故有“周旧邦”之称。“庆阳”之名系沿用古“庆阳府”名称,最早取自于宋徽宗的政和年间(公元2221~2228年),后设环庆路,又设“庆阳军”节度,庆阳之名方见于史册,并沿用至今。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曾任“环庆路经略抚缘边招讨使”,他与其子驻防于庆阳,驻城练兵,保境安民。庆阳市也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部分,俗称“陇东老区”。
堂号
平凉堂:以望立堂。
涿郡堂:以望立堂。
庆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姓慕的名人
慕施蒙
唐渤海国大将军
慕昌桂
唐渤海国将军
慕 伉
宋朝奉大夫
慕 完
元朝新乡人,做刑部侍郎的官,善决狱,执法公正,深受好评,至顺间封魏郡公。慕完自小聪明好学,胸怀大志,果然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慕天颜
字拱极,静宁人,清朝文士,由顺治年间举进士而当官,知钱塘县。他读书重在实际应用,明白水利对农业和运输的重要,就倾全力治水,在任江苏巡抚期间,疏通当地河港,疏浚吴淞江、刘河及常熟之白茆港、武进之孟渎河,并请免荒田赋额二百万。造福一方百姓,千古流芳。唐熙年间朝廷任命他为漕运总督,管理水运的事务。(算命www.bmfsm.com)
慕甲荣
字冠栌,清乾隆许州城西慕庄人。潜心经史,留心训古,为文剖析理蕴,精刻沉实。甲寅以拔贡中举,秉铎禹州。著有《述德堂大小塾课先人言》刊刻行世。并著有诗、古文、词藏于家。世称慕夫子。现有《述德堂训蒙》、《述德堂稿》、《述德堂小草》传世。
慕连山
许昌嘉庆年举人,任中牟教谕。
慕寿祺
字子介,号少堂,镇原县平泉镇古城山人。生于1874年11月12日,卒于1947年12月3日,他是甘肃民主革命的领袖人物,博古通今的知名学者。他出生于书香之家,父慕暲,清光绪时举人,历任宁夏固原学政、西宁教谕、宁灵厅教授。寿祺赋性聪颖,勤奋笃学。幼随父读书,受到良好教育。1903年考中举人,次年被甘肃高等学堂聘为历史主任教员兼经学分教。1908年赴京考职,以“二等试用”签分四川试用盐大使,未赴任,同年以劳绩保荐知县分发山西,再次辞任,仍供教职。由于他教学成绩卓著,在学界声名远播,全国教育联合会遂委派他去东南各省考察学务。他在北京、天津、武汉及浙江、荆楚、齐鲁等地拜访名流,关注时政,目睹列强横行,朝廷腐朽软弱和东南各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坚定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志向,亲自参与所到各地教育界反帝反清斗争。途经安徽时结识了张掖举人、候补同知王之佐,两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遂经王介绍加入同盟会,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回兰州后,向甘肃教育界提交《调查录》8卷,针砭旧教育积弊,提出一系列改革方略,其真知灼见被甘肃教育界同仁誉为“开拓万古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
寿祺博古通今,痴学成癖,著作等身,计有《周易简义》《读经笔记》《经学概论》《陇上同名录》《河鱼天雁》《甘肃省历代大事记》《求是斋群粹录》《吏治研究·行政类讲义》《甘宁青史略》《种族之掺合》《中国小说考》《镇原县志》等三十余种。寿祺集政治、军事、学术才能于一身,终未能一睹新中国之曙光。1947年2月病逝于兰州,安葬于兰州龚家湾南坪。2002年,族人迁先生及其家属遗骨回原籍安葬,并刊石树埤。
慕姓起名
慕姓男孩起名
慕桂栀、慕英叡、慕高喜、慕孤波、慕俊屹、慕晗羿、慕熠鑫、慕赵巍、慕乘鸿、慕帅宇、
慕陶然、慕英锐、慕宣蔚、慕笑文、慕景澄、慕才捷、慕善幻、慕翰骉、慕贻逸、慕瀚莆、
慕邱华、慕季萌、慕家名、慕骐珲、慕越跃、慕润甜、慕耿晨、慕宸好、慕城羽、慕析宏、
慕飞白、慕星剑、慕一谕、慕精涵、慕晓逗、慕帅良、慕铭颀、慕先傲、慕名昌、慕锡强、
慕稀平、慕建仲、慕田渊、慕韶轩、慕睿儿、慕晋元、慕源翔、慕珈宁、慕俊葆、慕璃紫、
慕阳伯、慕元正、慕也荣、慕羿宸、慕诺风、慕小政、慕幻波、慕湘瑾、慕宇荫、慕同和、
慕学法、慕秋硕、慕咏言、慕玮希、慕金钏、慕荣克、慕智志、慕凯唱、慕世肖、慕一汐、
慕兆丰、慕期彧、慕越进、慕胜屹、慕家帮、慕玉泽、慕景珑、慕咏歌、慕俊州、慕晓绚、
慕俊远、慕孜绅、慕立尔、慕力璁、慕兴修、慕桂梨、慕礼貌、慕銮君、慕俊艾、慕施尔、
慕弘业、慕子廷、慕诺桐、慕麒炫、慕宸语、慕林焱、慕孙林、慕瑞洋、慕瑞严、慕诺天、
慕克杨、慕景同、慕夙忻、慕德仙、慕衣泽、慕锡灏、慕元勋、慕锦绵、慕任一、慕阳泽、
慕姓女孩起名
慕紫易、慕青芙、慕远云、慕依山、慕怀儿、慕慕晴、慕静夏、慕语柠、慕恨蓉、慕念柳、
慕芊怿、慕亦竹、慕灵松、慕水蝶、慕采蓝、慕莲青、慕梦梅、慕冷筠、慕凌菡、慕易绿、
慕月璐、慕问凝、慕之儿、慕紫萍、慕揄彤、慕菸媚、慕初筠、慕忆晴、慕新芮、慕笑卉、
慕又蓉、慕妙云、慕嘉澍、慕夜绿、慕萌萱、慕怀绿、慕瑞秀、慕水之、慕夕珍、慕寻翠、
慕宛山、慕书雁、慕念一、慕曼凡、慕书兰、慕慕儿、慕问儿、慕作瑜、慕密珠、慕语寒、
慕冰真、慕媛馨、慕晨惠、慕静晴、慕绮烟、慕靖兰、慕凌兰、慕一珂、慕孤白、慕怜容、
慕曼蕊、慕昭霖、慕秋双、慕恨瑶、慕祁茵、慕锐思、慕痴柏、慕恨荷、慕佳太、慕银成、
慕易蝶、慕恨菱、慕尔巧、慕思稹、慕祈菡、慕春泠、慕玉琨、慕凌白、慕傲芙、慕从霜、
慕寄风、慕冷晴、慕凡桃、慕珈月、慕曼珍、慕梦曼、慕幻丝、慕梦旋、慕傲之、慕冰安、
慕白翠、慕水儿、慕雨玉、慕馨莲、慕香寒、慕幻莲、慕语雪、慕友卉、慕若蓝、慕纤允、
慕谷绿、慕醉竹、慕诗丹、慕旺佳、慕呈滟、慕南香、慕尔露、慕静晓、慕雅柏、慕半菡、
“古姓”汉族百家姓氏之一,古姓起源有九种说法,得姓始祖是古公亶父、古伯(古父)。那么您知道关于古姓家谱、古姓名人信息有哪些吗,姓古的男孩起名与女孩起名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呢?下面不妨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古姓,姓古的名人
古姓
古(Gǔ)姓,最早来源于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古姓人口在中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五位,多分布于台湾的台北、台东、新竹等地。
古姓起源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孙,以古为氏。
2、出自苦成氏(参见词条郤犨)。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今河南省鹿邑),其后人以讹音古成为氏,以后去成单姓古,称古氏。
3、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吐奚氏。后魏吐奚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古氏。
4、出自回族。自唐初进入中国于天宝十四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后裔有姓古。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同时,古姓也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
5、源自“姑发氏”。古姓来自吴国泰伯弟仲雍次子旻,吴国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国,吴王室逃亡一蹶不振,从此改姓隐居,春秋后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由“姑发氏”改为“古氏”。
6、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苗族古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修文县、云南省河口县、屏边县、文山县及越南。
7、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9、源于高山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古姓家谱
惠来•梅田古氏族谱一卷
古之梁编
清代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手抄本
台湾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嘉庆年间 手抄本
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贮河石
定南•白沙古氏族谱 多卷
古仁勋编
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印刷本
江西省定南县柱石乡白沙村
江西•古氏族谱 多卷
著者待考
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印刷本
江西省南康市内潮乡、遂川县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古若宗编
清代道光年间 手抄本
广东省五华县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道光年间 手抄本
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
北埔•古氏族谱 一卷
古春光 清代道光年间 手抄本
现存台湾北埔
杨梅•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道光年间 手抄本
台湾桃园县杨梅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道光年间 手抄本
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优行径
南海•西村古氏家乘 一册
古硕元修
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手抄本
广东省南海市和顺镇西村
霄里•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咸丰年间手抄本
台湾霄里
陕北•古氏渊源纪实 一卷
古丽中编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手抄本
陕西省延长县
新安堂古氏族谱 多卷
著者待考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藏卷三
五华•古氏历代宗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光绪年间 手抄本
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光绪年间 手抄本
广东省五华县文葵镇高车子
长宁•古氏族谱 印刷
古占先主修
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
江西省寻乌县
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 一卷
古洪兴编
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手抄本
重庆巴县、璧山县、四川省犍为县
龙泉•古氏续修族谱 四卷
古耀金编
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印刷本
江西省遂川县戴家埔乡云龙村龙门洞
二十五府君派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手抄本
台湾
会昌•清溪古氏族谱 多卷
古镜堂主编
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印刷本
江西省会昌县清溪乡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手抄本
广东省五华县龙村镇古潭村
袁郡•古氏三修族谱 七卷
古学杰编
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印刷本
湖南省浏阳市三口乡古家坳,江西省图书馆藏首一卷
台湾•绘图古氏宗谱历代全书 一卷
古定青编
1915年手抄本
台湾中坜市
无为•古氏族谱 多卷
古蓬仙主修
1915年印刷本
安徽省无为县刘渡镇团结村
五华•古氏族谱 一卷
古锦垣编
1919年手抄本
广东省五华县周江
岳阳•古氏三修族谱 多卷
著者待考
1919年印刷本
湖南省岳阳县筻口镇
古氏集注历代源流族谱 一卷
古俊轩编
1920年手抄本
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琴口乡告岭村
苗栗•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1921年 手抄本
台湾苗栗县铜锣乡
宾阳•古氏族谱 一卷
古锦堂编
1924年手抄本
广西省宾阳县新桥镇马村古屋
梅县•古氏族谱 十六卷
古善愚、古骚生编
1926年印刷本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南镇圳头村
杨梅•古氏族谱 一卷
古连山编
1928年手抄本
台湾桃园县杨梅
横山•古氏族谱 一册
古少枝编
1932年手抄本
台湾横山
苗栗•古氏族谱 一卷
古关琏编
1935年手抄本
台湾苗栗县
增城•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国时期 手抄本
广东省增城市
梅县•古氏简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国时期手抄本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大立
惠东•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国时期手抄本
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镇坝仔村
番禺•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国时期手抄本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暮镇傍江东村
新丰•新安郡古氏族谱 三卷
著者待考
民国时期手抄本
广东省河源市埔前镇高围村
和平•古氏简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国时期手抄本
广东省和平县古寨镇前程村
新安郡古氏族谱 一册
著者待考
民国时期手抄本
美国
莘县•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国时期手抄本
山东省莘县魏庄乡草佛堂
莘县•古氏挂谱 一轴(巨幅)
著者待考
民国时期
山东省莘县魏庄乡草佛堂
盂县•古氏族谱 一册
著者待考
民国时期手抄本
山西省盂县清城乡
五华•国宝堂古氏宗谱 一册
著者待考
民国时期手抄本
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
袁郡•古氏四修宗谱 八卷
古子植编
1946年印刷本
江西省萍乡市江西省图书馆藏首二卷
新安堂古氏宗谱 一册
古智鸿编
1946年手抄本
台湾
兴国•古氏七修族谱 多卷
古惟洪编
1948年印刷本
江西省兴国县
灌县•古氏族谱 一册
古仁智编
民国时期手抄本
四川省都江堰市石羊镇书院村
南海•古氏族谱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国时期手抄本
广东省南海市和顺镇古村
姓古的名人
古 弼:后魏时的代州人。为人忠厚,善于骑射。因战功卓着而封为灵寿侯。历位吏部尚书,虽然事务殷凑,但坚持读书不辍。太武帝称赞他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后,他因被诬告而处死,时人都为他叫冤。(算命www.bmfsm.com)
古 朴:明朝大臣,陈州(今河南淮阳)人。历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在朝30多年,以清廉着称。
古 柏:江西寻邹人。1925年加入中国***,在广东从事党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寻邬学生、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纵队政治委员、**寻邬县委书记。1931年后历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粮食部长、红军独立师师长和红军十一军军长等职。1933年因拥护***提出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迫害和打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任粤赣军区游击司令。1935年底在广东龙川山区和***军队作战中英勇牺牲。年29岁。
古之奇:唐朝人。他写过一篇奇文,名叫《县令箴》云:“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小恶无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将拱。勿轻小道,大车可复。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说到当县官应做些什么,也说到清官还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晓世事,心地仁爱才有益于百姓。
古云应:唐朝人。在宪宗元和五(810年)以明经荐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举族南迁,先迁赣南,后定居广东省南雄珠玑沙水村。据《梅州市梅县区客家姓氏源流考》载:“凡赣、闽、粤、桂、滇、琼、湘、川等古氏后裔,均以云应为始祖。”
古应芬:字勃勤,亦作湘芹,广东省番禺市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自小人私塾读书,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1906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升人专门部。1907年毕业归国后,历任广东法政学堂编纂、广东咨议局书记等职。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都督府成立,古应芬任省核计院院长,时琼崖民军叛变,出任琼崖绥靖处总办,平之。次年,“二次革命”起,古应芬与胡汉民、朱执信等起兵响应。中华革命军兴,往来于马来半岛和港澳间,任筹饷联络。1917年后任都督府秘书,随孙中山参加讨袁**运动。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古应芬速归见孙中山于黄埔永丰舰,佐治军书。数月后,去香港筹饷,接济各地讨陈军,是驻港讨陈办事处成员,开展筹款和联络工作,与邓泽如等联合策动滇、桂、粤等联合驱逐陈炯明出广州。1923年2月,受孙中山命,任大本营江门办事处全权主任,组织力量讨伐沈鸿英;3月,任大本营法制局长,继后任元帅府大本营秘书长;8月,随大元帅孙中山东征陈炯明,撰有《孙大元帅东征日记》一卷。1924年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兼军需总监。民国十四年(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古应芬当选为国府委员,仍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8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1926年1月,任中央监委委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古应芬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财政部部长,后任国民政府文官长。1931年回广州,策动粤桂军反蒋,任广州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广州非常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古应芬在职忠心努力,协助孙中山革命成功。时值南北统一,训政开始之际,他维系各方,关系重大。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扬,国葬如仪。
古姓起名
古姓男孩起名
古爱华、古爱平、古爱群、古安纯、古安礼、古安妮、古安宁、古安骐、古安棋、古安琪、
古安骞、古安然、古安泰、古安阳、古安哲、古安之、古岸海、古敖欧、古敖宇、古敖羽、
古白灵、古百霖、古百灵、古百青、古百欣、古柏果、古柏灵、古柏羽、古伴安、古宝宝、
古宝华、古宝来、古宝鹏、古宝兴、古宝忠、古宝珠、古保安、古保华、古保良、古保宁、
古保胜、古北口、古北鸣、古北永、古贝儿、古贝尔、古焙焙、古焙烊、古必容、古毕羽、
古碧华、古彬欣、古彬质、古冰池、古冰含、古冰函、古冰涵、古冰晶、古冰靓、古冰静、
古冰宁、古冰琪、古冰沁、古冰青、古冰晴、古冰娴、古冰心、古冰芯、古冰昕、古冰欣、
古冰新、古冰薪、古冰馨、古冰鑫、古冰兴、古冰星、古冰杏、古冰轩、古冰萱、古冰影、
古冰雨、古冰月、古冰芝、古秉安、古秉宁、古铂宁、古铂亭、古博欢、古博今、古博仁、
古姓女孩起名
古艾玲、古爱娟、古爱玲、古爱娜、古爱萍、古爱琼、古嫒婷、古安娜、古安嫣、古岸梅、
古宝芬、古宝玲、古宝玉、古保红、古碧娥、古碧芳、古碧琳、古碧梅、古碧霞、古碧秀、
古碧玉、古彬红、古彬冉、古彬玉、古冰洁、古冰倩、古冰雪、古冰怡、古冰莹、古冰颖、
古冰玉、古冰悦、古丙芬、古波丽、古伯琼、古博文、古彩芳、古彩芬、古彩红、古彩琳、
古彩玲、古彩梅、古彩萍、古彩文、古彩霞、古彩怡、古彩英、古彩瑛、古彩莹、古灿琳、
古婵妙、古长玉、古常英、古昶琳、古焯洁、古超文、古朝英、古陈花、古陈琳、古衬梅、
古成玉、古承玉、古程怡、古冲英、古楚玲、古楚倩、古楚婷、古楚莹、古传红、古春芳、
古春花、古春琳、古春玲、古春梅、古春茹、古春艳、古春燕、古春怡、古春莹、古春玉、
古慈霞、古慈英、古萃霞、古翠娟、古翠霞、古达琴、古达文、古妲蓉、古代红、古代玉、
古丹红、古丹琳、古单芬、古德芳、古德英、古登文、古邓冉、古冬萍、古多芬、古钒玉、
“向姓”汉族百家姓氏之一,向姓起源有六种说法,得姓始祖是向垚“向父”姓始祖向父。那么您知道关于向姓家谱、向姓名人信息有哪些吗,姓向的男孩起名与女孩起名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呢?下面不妨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向姓,姓向的名人
向姓
向姓是中文的姓氏之一,向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是炎帝生的二十四儿子之一起为向姓,现在在百家姓中排第129位,按人口计算排名第99位(2023年数据)。在夏朝向垚就在陕西建向国,这是真正的向姓始祖。根据《吕氏春秋》载有:“宋向带为太宰,桓族也。华元杀荡泽、向带等舍于睢上……”。可知向带亦为桓公之后,综合其他史料判断,向子戌所处年代应在向带之后 ,这就说明,向姓发源于陕西,并以国为姓,而“向父”为向父姓得姓始祖,无论如何,“向父”的姓祖发祥于今宋国,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向姓起源
渊源一
是炎帝生的二十四个儿子之一,起为向姓,在夏朝向垚在陕西建向国,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西周时期有个向国,为小诸侯国,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班固定为沛郡(今安徽怀远区域),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
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更明确地记载:“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宛西三十里有吕城。许在颍川,今许县是也。,高氏、襄氏、、士强氏、东郭氏、雍门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渊氏、子干氏、公旗氏、翰公氏、贺氏、卢氏,皆姜姓也。”
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西周的向国被强大的邻国莒国所吞并,亡国时间在史籍《春秋·隐公二年》中有记载:“莒人入向。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向国与山东莒县没有任何关系。
向国灭亡之后,向伯的王族后代子孙以及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向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子,他的第四个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后世代为宋国卿士。
到了子肸的孙子子戎时期(一说曾孙),出任宋国左师,并主掌国政。
公元前546年,向戎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诸侯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这次盟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在十余年间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各国得以安宁生息积蓄力量。这在春秋乱世中是非常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
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为姓氏的首座人,因此又称向戎、向子戌,其后裔子孙沿续相传,皆称向父氏、向氏,后向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向父”氏的正宗祖宗。
“向父”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为得姓始祖。
渊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肸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羊舌肸,亦称叔肸、杨肹,字叔向,具体生卒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后再予刊载。他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晋军名将羊舌斗克之后,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羊舌肸主要活动在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晋昭公姬夷三代晋侯执政时期(公元前572~前526年),他的封地在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七公里处),故又称杨肹。
羊舌氏家族是晋国的公族,羊舌肸之父羊舌职即为大夫。到羊舌肸这一代,羊舌氏家族极盛,有兄弟四人,即羊舌赤(铜鞮伯华)、羊舌肸(叔向)、羊舌鲋(叔鱼)、羊舌虎(叔虎),皆为晋国大夫,史称“羊舌四族”,声名四播,连当时的晋国世敌楚国人,都称其为“强家”。
在羊舌肸的其他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叔向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叔氏(舒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四
源于西南夷,西南夷是黄帝后代,出自汉朝时期巴郡“南郡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今川东、鄂西地区)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其中的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为廪君,曾聚居在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一带)。
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年),在廪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人改为汉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时期的湖广施南地区,该向氏家族世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传至今。(算命www.bmfsm.com)
渊源五
源于土家族,出自五代时期赣西地区原汉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汉族。
在唐朝时期,今江西吉安地区先后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汉族人组成较大的准军事力量占据。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湖南和今鄂西、黔东部分地区被楚王马殷父子割据,马殷委任彭瑊为溪州刺史,辖永顺、龙山、保靖等县地。此后,那些本以征战为目的西迁的五大姓汉族人就驻留于该地区。此后,因朝代更迭、战乱等原因,这五大姓汉族人逐渐与当地著民通婚,逐渐被现代人视为“土家族”。
该支向氏,就是这样的土家族人,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布。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向姓家谱
浙江慈溪向氏家乘十卷,(明)向洪上纂修,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首座~二卷、第四卷、第七卷、第九~十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镇江向氏族谱六卷,(清)向士刚、向朝荣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北来凤老寨向氏宗谱一卷,(清)向堂兼撰,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来凤县县志办公室。
湖北广济向氏宗谱三卷,(民国)向惠桥总裁,向晓初等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档案馆。
湖南麻阳水向民族谱二十一卷,(清)向世求、向维进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湖南中湘向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向重谊、向泰来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恺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南平江向氏五修族谱十二卷,(民国)向泰定、向兴楹等纂,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有二部)。 湖北广济向氏宗谱二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泰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档案馆。浙江宁波镇海向氏家谱,(民国)向道衍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让爵堂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常德向杨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上下卷,杨世禄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四知堂、怀德堂木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馆档案馆。向氏通谱七卷,(民国)向杰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
四川向氏总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向云隐倡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二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湖北长阳县向氏宗谱八卷,(民国)向宗鼎主修,复印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三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长阳县档案馆。
向氏族谱五修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五十九册,今缺第二卷、第十三卷缺十页。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向氏族谱茂公系世三十八卷,计有二十四册,昆公系世二十九卷计二十二册,民国年间大耐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向氏宗祠神五修主谱上、下两卷,著者待考,1962年大耐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其他地方亦存大量本地化族谱。笔者四川泸州人。家藏族谱两部。为清末修订版本。民国初年再次补充修订,详细记载了泸州向氏历史渊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本地族谱详细记载了元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向氏的详细信息。
姓向的名人
向 朗
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徒房陵。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称。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子条嗣,景耀中为御史中丞。
向 宠
(?-240),向朗兄之子。刘备时,任牙门将(保护牙城的武官)。在秭归之战中,他的营寨尤其完好。后主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任中部都,典宿卫兵。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赞扬向宠“性行淑均,畅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升为中领军。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征汉嘉(今四川雅安北)蛮夷时,遇害。
向 秀
(?—约275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隐居不出,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他只好到洛阳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向秀喜谈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有流传,但过去的旧注“莫能究其旨统”,曾注《庄子》一书,没注完就过世了,郭象则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著有《思旧赋》、《难养生论》。
向秀丽
(1933-1959):女,广东清远人,**党员,汉族。向秀丽同志出生于广州市一个贫苦家庭,十二岁进火柴厂当童工。建国后先后在广州市和平制药厂、何济公制药厂当包装工人。1958年12月13日,所在地车间因酒精瓶破裂,酒精蔓延起火,危及烈性易爆的金属钠,她侧身卧地,截住燃烧着的酒精,避免了一场严重爆炸事故。自己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次年1月15日去世,年仅25岁。2023年被授予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向海明
(?-613):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原为扶风(今陕西凤翔)僧人,自称"弥勒"出世。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追随者数万。后转战于扶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之间,自称皇帝,年号白乌。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
向子韶
宋朝开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间进士。建炎初年任淮宁知府。金人犯境,子韶亲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后,子韶不屈而死,谥号忠毅。
向敏中
949年-1020年),字常之,开封人。父向瑀,担任汉符离令。历官工部郎中等,真宗朝拜右仆射。宋真宗咸平四年,拜同平章事。门阑寂然,宴饮不备。帝说:“敏中大耐官职!”咸平五年,复拜相。晚年买薛居正的宅院,又与张贤齐争娶左领军卫将军薛惟吉遗孀柴氏,被指责“洁之操蔑闻”,贬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卒于天禧三年,年七十二,皇帝为此废朝三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简。 著有文集十五卷。
向士壁
(?-1261):南宋名将,字君玉,常州(今江苏常州)人,绍定进士,官至大理卿直龙图阁。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数立战功,升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元兵围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战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转运使,后因奸相贾似道妒忌其功,被诬告杀害。
向 侃
字希颜,明朝巢县人,永乐年间中举,宣德中任靖宁州判官,后升任监察御史,一度又出为知府。他洁己爱民,不避艰苦,办事公正,清约如寒士,名节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爱。
向姓起名
向姓男孩起名
向阿灿、向爱郭、向爱华、向爱化、向爱梨、向爱礼、向爱理、向爱历、向爱利、向爱俐、
向爱荔、向爱连、向爱眉、向爱民、向爱群、向爱心、向爱鑫、向爱云、向瑷利、向瑷俐、
向瑷恋、向瑷麟、向瑷缨、向安海、向安华、向安南、向安琪、向安然、向暗华、向奥洛、
向奥西、向鏊海、向鏊攥、向百城、向百万、向百余、向柏锦、向柏林、向柏闻、向柏岩、
向柏杨、向柏余、向柏钰、向邦国、向邦友、向宝华、向宝宁、向宝琦、向宝清、向保清、
向匕午、向笔伍、向必静、向必沛、向必任、向必伍、向必熙、向必烨、向毕伍、向铋伍、
向碧华、向璧灵、向璧陇、向彬妃、向彬桦、向彬鑫、向斌斌、向冰岚、向冰凌、向冰娴、
向冰心、向冰昕、向丙戌、向柄桥、向炳东、向炳有、向波成、向泊帆、向博君、向博闻、
向博显、向博岩、向搏雅、向才妃、向才国、向才军、向才林、向才平、向才容、向才秀、
向材国、向财国、向采薇、向彩虹、向彩华、向灿烂、向灿清、向仓辉、向仓徽、向仓剑、
向仓卫、向层林、向蝉陇、向蝉鑫、向昌坤、向昌龙、向昌荣、向长东、向长港、向长兰、
向长明、向长生、向长水、向长友、向长芝、向长志、向嫦兰、向昶安、向昶蔚、向昶宇、
向焯唏、向超杰、向超逸、向朝飞、向朝晗、向朝华、向朝晖、向朝辉、向朝扬、向车妃、
向姓女孩起名
向念珊、向醉蓝、向元容、向承颜、向青梦、向念彤、向芷蕾、向姣芮、向平萱、向依菡、
向语珍、向红让、向怀薇、向山蝶、向依菱、向欣儒、向亦玉、向芯宜、向婉名、向姝伶、
向依一、向依席、向思向、向维银、向以丹、向芳吉、向紫暄、向若儿、向烨煜、向瑜萱、
向怀双、向灵荷、向翠干、向璞瑜、向曼容、向曼霜、向雁菱、向香春、向念莲、向觅枫、
向谷巧、向璐瑾、向沛柳、向璐伊、向恨梅、向采露、向煜召、向听寒、向香竹、向夜瑶、
向晨芙、向伊萌、向依希、向春白、向迎夏、向初曼、向曼槐、向采绿、向又莲、向文纹、
向青蔚、向语柔、向芸可、向迎珊、向璞玉、向嘉祥、向巧曼、向迎蓉、向以莲、向映云、
向心聍、向灵冬、向芯朵、向恨蕊、向曼婷、向晰娴、向雨满、向紫骊、向雁旋、向灵彤、
向冷萱、向代瑶、向芷冬、向又之、向青曼、向滢玮、向雁菡、向凡兰、向亿堂、向夜安、
向迎梦、向盼柳、向妙菡、向慕丹、向佳楣、向怜双、向水翠、向雅风、向夜梦、向惜菱、
向伊屿、向易香、向瑾萱、向雅达、向水曼、向以蕊、向向雪、向醉柔、向曼梅、向伊骜、
向冷梅、向汪春、向寻双、向白竹、向静梓、向盼芙、向笑香、向诗能、向冬亦、向春亭、
向向珊、向紫禾、向城澜、向语芙、向妙梦、向忆寒、向春茗、向亦寒、向馨艺、向家萱、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全国姓慕的名人和慕姓的由来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
下一篇:更多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