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十二星座>起名

百家姓戚姓的由来 戚姓的来历百家讲坛

分类:起名发布者:旋涡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百家姓戚姓的由来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戚姓的来历百家讲坛和百家姓戚姓的由来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百家姓中戚姓的由来

戚姓在百家姓中排遣名第三十三名,那么,戚姓的来源是怎样的呢?戚姓的宗词通用对联有哪些呢?戚姓的古代名人有哪些呢?戚姓的现代名人有哪些呢? 孙林父。追溯起来,戚姓应该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一起来看看戚姓吧。

戚姓的来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戚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 《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记载,戚氏源于姬姓孙氏,出自于春秋时期,戚氏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春秋时期,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姬惠孙),姬惠 孙的子孙称为孙氏。到姬惠孙的第七世孙孙林父,他在卫献公姬衎执政时期出任上卿。后来孙林父在卫国失宠,先后出奔到晋国和齐国,卫殇公姬秋执政时期归国, 受封于戚邑(今河南濮阳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等各诸侯国的交通要塞,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 遂以封邑名称卫姓氏,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戚氏族人大多尊奉孙林父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真纳国时期军制戚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戚,就是斧 子,非劈钻砍柴的斧子,而是专指作战用的兵器战斧,后亦称行刑之斧、仪仗之斧。戚卫,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专门执掌戚的亲军侍卫,多用于君王仪仗和护卫,以及 军营中司职执行军法的刽子手。戚卫是一种非常荣耀的职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在兵书典籍《军礼司马法》中记载:“殷执白戚。”在典籍《诗·大雅》中也说 明:“干戈戚扬。戚,斧也。”在典籍《释名》中也有解说:“戚,戚也。斧以斩断,见者戚惧也。用以戚卫。”

在戚卫的后裔子孙中,又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沙氏,亦称倪沙氏、尼察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 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辽宁开原)、乌苏里绥分(今黑龙江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 一,后多冠汉姓为戚氏、倪氏等。

⑵.满族齐达哷氏,亦称戚代勒氏,满语为Cidar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戚氏、齐氏。

源流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戚姓宗祠通用对联

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

源自周姬。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戚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东海世泽;

武毅家声。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戚氏望居东海郡。下联典指明·戚继光,抗倭英雄,卒谥武毅。

系承林父;

源始濮阳。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卫大夫孙林父食邑于戚,为戚氏的得姓始祖。

名扬坚素;

惠及困穷。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楚丘人戚同文,字同文幼年丧父,以孝闻名。因五代战乱,他无意做官。好施舍,尚信义,喜读书,能作诗,著有《孟诸集》。死后,他的弟子私谥为“坚素先生”。下联典指宋代楚丘人戚舜臣,字世佐,任抚州知州时,惠及穷苦百姓,又毁坏淫祠(滥建的祠庙)。后官虞郎中。

练兵纪效;

妙舞折腰。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省登州人。出身武将家庭,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年间调浙江,任参将,抵抗倭寇,招募义乌的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经严格训练,能征善战,成为抗倭主力,首先在台州大胜,继而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后再援福建,升任总兵。经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东南的倭寇。隆庆年间,以都督同知调镇蓟州,加强战备,因功进左都督。对练兵、治械、阵图等方面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止止堂集》。下联典指西汉高祖的宠姬戚夫人,生子如意,封赵王,曾与吕后争立太子。祖死后,吕后专权,她被囚禁在永巷,受命舂米,因处境困苦,唱《永巷歌》(又名《戚夫人歌》、《舂歌》。吕后听说大怒,将她斩去四肢,剜去双眼,熏聋耳朵,用哑药灌她,最后扔进厕所,呼为人“人彘”。她善于鼓瑟击筑,喜欢跳折腰舞。

家藏三礼;

国裨一心。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戚衮。

荣封七代;

礼义十篇。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戚勰,封侯传七代。下联典指晋·戚寿,著《杂礼义问》十卷。

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抗倭盛名远;

防海功德高。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7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嘉靖中,任参将,召募金华、义乌兵,数败倭寇,号“戚家军”。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福建大破倭军,破其巢穴。翌年,又会兵大败倭寇于平海卫。边备修饬,为九边之冠。

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笔长五丈宜画水;

室有千册好描图。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画家戚文秀,善画水,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下联典指元代道学家戚崇僧,字仲咸,永康人。从许谦讲道,同门推为高弟。清苦自处。常默坐一室,环书数百卷,匾其室曰:“朝阳”,有《历代指掌图》等。

孟诸诗集尚信义;

婺贤文轨扶忠良。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楚丘人。幼孤,以孝闻。性好施与,尚信义。好为诗,有《孟主集》。下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戚雄,字世英,金华人。正德进士。知建阳县,平易近民,锄恶扶善。有《婺贤文轨》等。

七言以上通用联

侯拜临辕,荣传七叶;

官知抚境,善政三条。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都尉戚鳃,初从高祖为郎,以都尉守靳城,后以中尉侯封临辕侯,卒谥坚。下联典指宋代虞部郎中戚舜吕,字世佐,楚丘人。知抚州,惠穷困、扶善类、毁淫祠,被誉为“善政三条”。

讨虏备倭,功勋屡建;

好施睦里,教谕咸遵。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下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楚丘人。

奕叶七侯,簪组临辕之盛;

雄风百胜,韬钤定远之精。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戚勰,下联典指明·戚继光。

戚姓的古代名人

戚勰

汉代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为表临侯,显赫多年,他的爵位一连传了七代。

戚仲

宋代画家,画院祗候。画山水平远颇工,常于画上反手题其名字。

戚夫人

汉高祖的宠姬,故又称戚姬,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酖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

戚逍遥

唐代冀州南宫(女子)人。传说幼好道,父以女诫授逍遥,逍遥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经诵之。年二十馀,适同邑蒯浔。不为尘俗事,惟独居一室,绝食静想,作歌云云。人悉以为妖。一夜,闻室内有人语声。又三日,忽闻屋裂声如雷,仰视天半,逍遥与仙众俱在云中,历历闻分别语。观望无不惊叹。

戚同文

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戚同文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带着投奔外祖父之家。当时,邑人杨恶教授生徒,戚同文非常羡慕,来到学舍,见到《礼记》,过目成诵,杨葱十分惊异,即收留为徒,不到一年,毕诵五经,很快即远近闻名。当时正值晋末丧乱,他绝意仕进,思见天下统一,因取名为同文。后来依将军赵直,筑室聚徒,讲学于眼阳(今河南省商丘),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来,络绎不绝。高平范仲淹亦闻名而至,依之为学,继而授徒传业,其学更为繁盛,遂形成高平学派。

戚文秀

宋代画家,善画水,史称画水名家。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省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戚延龄

明万历年间考中岁贡后,任顺天府蓟州平谷县知县。在任多年,为人正直,体恤民情,后升任蓟州知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间,蓟州有个壮男名张差,拿着大木棒闯入太子常洛的慈庆宫内,打伤看门者多人,被捕归案。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以张差“有疯癫”奏于皇帝,遂有“挺击之案”。朝廷遂下文到蓟州,命令戚延龄查清案情。戚延龄知案情重大,若不设法排解,势必兴起大逮捕,不仅张差有灭族之祸,还要株连很多无辜的百姓。于是,他便奏报张差得“疯癫”前后的经过情况。朝廷根据他的奏报结案,只判处张差一人死刑。戚延龄因此颇得蓟州百姓的敬重和称颂。

戚叔含

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戚庆隆

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淮安市书协主席,今移居南京,其魏碑楷书相当精彩。耿立军,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书法名家,现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得力于王铎、傅山大气、拙重。

戚先初

戚先初(1918-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参加安徽独立团,后编入红25军73师,任223团副排长。先后参加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任红15军团保卫局科员,第73师直属队特派员。

戚姓的现代名人

戚迹,1982年12月30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国内地新生代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1级。近年活跃在荧屏的戚迹,曾被著名香港导演王晶称之为最具潜质的“亚洲新星”,戚迹以英俊的外表,成熟的气质,扎实的演技,得到众多导演的认可,并拥有众多“粉丝-骑兵”。

戚键,国内知名导演,曾指导《天狗》、《寡妇出来混》等多部电影,2023年第二十六届金鸡奖最为适当导演得主。因患胃癌,于2023年9月12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医院病逝,年仅53岁。2023年9月18日上午,戚健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蒋雯丽夫妇、李少红等圈内明星现身寄哀思。

戚薇1984年10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女演员、歌手。

2023年参加上海东方卫视《我型我秀》选秀节目出道;同年与袁成杰组成“男才女貌”组合,凭借歌曲《外滩十八号》在歌坛成名。2023年8月签约海蝶音乐,同年发表首张个人EP《如果爱忘了》。2023年参演电视剧《我的经济适用男》、《童话二分之一》。2023年1月发行第二张EP《LToV秘密》;7月获得亚洲偶像盛典最具人气女演员。

戚美珍是香港电视剧演员,丈夫是苗侨伟。她毕业于TVB第十期艺员培训班,拍摄过《新扎师兄续集》、《雪山飞狐》、《杨家将》、《林冲》、《天龙神剑》、《大都会》等。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笑傲江湖》中与周润发合作的小师妹和《绝代双骄》中的花月奴。她息影一段时间后,于2023年复出,开拍与吕良伟、罗嘉良、马德钟、袁咏仪、郭可盈、薛家燕的无线电视剧《富贵门》。

百家姓中姜姓的由来

姜姓在百家姓中第名第三十二名,姜姓已经历史很悠久的了。那么,姜姓的起源是什么呢?姜姓的家训有哪些呢?姜姓的古代名人有哪些呢? 姜姓的现代名人有哪些呢?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一起看看姜姓的由来。

姜姓的来源

源流一

源于烈山氏,出自炎帝神农氏出生地姜水,属于以居邑名为姓。据史籍《姓纂》上记载说:“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姓,因天水上廛县,汉初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根据史籍《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岐水东迳姜姓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至于岐水,则在今陕西省的岐山县西面,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炎帝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为姓,子孙世代相传。又据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战国时期,姜姓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吕姓者,也有姓姜姓者。

姜姓与姬姓、媙姓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早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姓、纪姓、许姓、向姓等姓氏。姜姓族人共尊炎帝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癸”。癸 女=姜。

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帝标记“癸戊”。姜姓是帝的后代,女癸(女登)所生。 皇(丁壬)。任地(今任城)为大本营,壬人首领称“皇”,手持规矩,所生男女俱称任氏,由此衍生其他重要部落。壬娶丁,壬手持圆规(壬手持合拢的圆规,癸手持张开的圆规),丁女手持矩,壬规丁矩,丁壬合文,诞生“皇”(或“中”,任又称仲,带仲字都属于任氏),至此,皇部落诞生,自称规矩皇族,产生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最著名的就是人皇,规矩是皇族任氏象征图腾。壬所生的人,自称“任氏”,这是最早的皇族。皇族所生的,才叫人(壬的同音)。规矩皇族,基本上类似人类始祖。规矩为图腾,自称皇,例如羲皇,娲皇,娥皇,泰皇,人皇,一般姓氏国名在后。 帝(癸戊)。皇族的儿子戊即帝族,皇族任氏首领----壬娶丁,生下儿子戊和女儿己。皇子戊娶癸,产生了帝族,帝(羲、舜)字即戊癸合文。癸 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癸,规也,癸手持张开的圆规。戊部落十分有趣,戊人自称“我”(戊变体)、“吾”(戊同音)。而帝族就是有名的殷人帝族。他们自称“羲和”或者“帝”,羲、舜字也是癸 戊的合文。癸的后代,祭祀癸女,念念不忘,诞生了一个重要的姓---姜。姜=癸 女。癸女的后代自称姜姓。因为舜娶了一对姐妹,所以他有两个癸(娥皇、皇英),有一支癸女的后代,将母亲“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所生的后代,将“癸”左边加“女”字,形成姚姓。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异母的两支帝的后代,他们都是帝的后代,因为母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为癸女之后。癸女(姜)享大鼎,世代接受祭祀。姜,实乃癸女之后,戊与癸所生的子女之姓。帝之后。

源流三

源于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属于以帝王赐姓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唐朝上元时期,有桓氏者改为姜姓。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的后裔桓庭昌,在唐朝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为大司徒,准制改为姜姓,其子孙后代世代称姜姓至今。

源流四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宋书·吐谷浑传》记载,南朝宋时期,西南地区有羌族人改汉姓姜姓。

今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女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姜佳氏,满语为Giy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地区,隶属正黄旗满洲。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姜佳氏部落随清军入关,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其族第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图、胡什布三人奉命调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后调丹东凤凰城南老虎洞一带驻防。其后代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姜姓,世代相传至今。。[1]

源流六

“姜”姓本意---任癸所生,任女癸之后代。有人皇部落,居任,手持规矩。任氏之女癸,嫁给帝,其所生子皆赐姓曰“姜”。

癸 女=姜。女癸享大鼎祭祀,庙号“母癸” 大家都清楚,古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乃从女姓。炎帝之母,乃是任姒,名女登(女癸,任癸),任氏之女(有蟜氏,挚任氏)。任地有壬癸两兄妹,是著名的三皇部落,手持圆规,号皇族任氏,壬人即任氏,首领称皇。帝族少丙娶女癸,是乃姜姓母系始祖。炎帝母亲任姒(任癸)亲手养育炎帝成人。因为他母亲姓任名癸(即女登),故首先她生出的儿子,从母名癸加女,上癸下女,形成"姜"姓。故姜姓人祭祀癸,而不忘皇后任癸之德。姜姓后人绝大部分都是女癸之后。

另据甲骨文字义,姜是癸女合体字,即癸女所生之意,一举破解了“姜”字本意!

癸女=姜。有圆规家族壬癸,居任(山东任城),手持圆规(壬、癸都是圆规的意思)。壬娶女丁,产生了皇(丁壬合体字,壬规丁矩),皇族逐渐强大,又产生了帝族(戊娶癸,斧钺 圆规)。任癸嫁给帝族首领,所生的后代就是姜姓。

姜这个字的本意就是“癸女所生”! 而任地,正是穷桑国(曲阜附近)。炎帝女儿精卫填海,必是靠近海滨之地。古代也说,任地,少昊之丘也!风姓古国。 任姒,少典正妃,名女登(癸),感神龙首尔生炎帝。炎帝之母。《史记·五帝本纪首座》: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jiǎo)氏女,登(癸)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姜氏的家训

姜氏家训,教诲谆谆。家训垂劝,警示后人。道德伦理,父兄之教。劝孝劝慈,劝友劝敬。

敬祖尊宗,孝悌友善,耕读宜家,亲睦邻里。祖宗家教,先贤遗规。重整家训,纯吾子孙。

先国后家,大节为先。居家贤孝,居国尽忠。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子义方,耕读工商。

不求金玉富,但求子孙贤。勤有功谦受益。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姜姓的古代名人

姜子牙

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小白

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维

(202年—264年)字伯约,汉族,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姜夔

(jiāng kuí 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

姜才

(?-1276)南宋末抗元将领。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位蚌埠市东南))人。宋德?元年(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集中全国兵力,以伯颜为统帅,大举南侵,姜才率部迎战,因寡不敌众,退守扬州。元军尾随而至,姜才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先战三里沟,战败元军,再战扬子桥,又获胜。激战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挥刀,所向披靡。

姜公辅

姜公辅,唐朝左相。字德文,籍贯甘肃兰州【其祖父祖籍甘肃兰州,宦游爱州(今属越南),后随其父迁钦州,再迁回爱州,所以,姜公辅的籍贯应定义为祖籍甘肃兰州,若说姜公辅为越南人,有背历史唯物主义。】。

姜公辅于唐德宗(公元778-805年在位)时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应制策科高等,授右拾遗,召入翰林院为学士,兼京兆尹户曹参军。《旧唐书》本传说公辅“才高有器识,每对见言事,德宗多从之”。《新唐书》本传也说“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姜立纲

(1444-1499),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他是中国明朝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

姜彭

江苏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翎毛当时盛称首座,于山水则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姜宸英

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能诗文,工古文,善画墨,精书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进士,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

姜宜

如皋(今属江苏)人,清代女书画家,善墨兰及竹石,工诗。

姜思周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画家,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

姜炳璋

象山(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石泉县知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又署江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姜公堰”。

姜桂题

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后投左宗棠,历任直隶提督、热河都统、兼毅军军统,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爵,袁死后,归附皖系。

姜姓的现代名人

姜文,中国**演员、导演、编剧。姜文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4岁即凭借在《芙蓉镇》中的表演获得了1987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为适当男演员,之后的一系列作品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包括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获得1993年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北京人在纽约》等。作为导演的姜文亦获得较多肯定,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被《时代周刊》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为适当电影”之首;抗战题材影片《鬼子来了》在2000年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评审团大奖;2023年末上映的贺岁电影《让**飞》刷新了国产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并斩获国内大小奖项共二十余个。姜文导演的性格与气质影响到了影片的特征与风格,这种特质逐渐成为了他电影作品的符号,进而被业内及观众所认可。

姜武,1969年11月4日出生于河北唐山, 原名姜小兵,中国著名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90级,在校期间担任班长。1999年因电影《洗澡》中出演二明而名声大噪,享誉中外。电影代表作《活着》、《葛老爷子》、《我的唐朝兄弟》、《美丽新世界》,曾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影帝。 他是电视银幕上朴实好男人的形象代言人,代表作《空镜子》、《别了温哥华》、《小姨多鹤》、《永不回头》、《我是老板》。

多年的磨砺,他已经成长成为业界首肯的性格派影帝。主演电影《天注定》曾在第66届戛纳电影节首映,作为实力派的代表人物姜武的表演愈发沉稳。

“暴风男”,姓名姜涛,祖籍山东,暴风影音自制节目主持人,曾参加过《非诚勿扰》、《非你莫属》、《开心100》、《中国梦想秀》、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寻找新主播》、《屌丝男士》等节目,参加非诚勿扰,因独特笑声而走红。

姜妍、大连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从小就展露艺术天赋,后考入沈阳民族艺术学校。爱好广泛,电影、电视、小品、话剧均有涉猎,拍摄的喜剧已达上千集,被圈内称为情景剧女皇。曾获立白杯相声小品大赛获二等奖。

姜雯(曾用名姜宇清),中国新生代偶像演员、歌手。外表清新亮丽,于2023年在王晶导演的作品《大唐双龙传之长生诀》中饰演“小公主”单婉晶,受到业内一致好评。2023年发行了个人EP《给我一支烟》。

百家姓中陶姓的由来

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三十一,是一个古老的姓氏。那么,陶姓的起源是怎样的呢?陶姓的宗词通用联有哪些呢?陶姓的古代名人有哪些呢?陶姓的现代名人有哪些呢?陶姓起源于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陶唐氏,陶唐第七子洪祺为陶氏之祖。先秦时以平原陶姓为著,自商周时期到汉代,陶氏之族,率不出豫州境,活跃于济阴、平阳一带,人才辈出,一起看看陶姓的由来吧。

陶姓的起源

源流一:源于伊耆氏,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远古时期的尧帝,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尧帝初居于陶(古济阴,今山东定陶),以制作陶器为业,官名“陶正”,其地被后世称为陶丘。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在尧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原居地为姓氏者,称陶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唐氏,皆为非常古早的姓氏,陶氏读音作táo。陶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尧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源流三: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源流四: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等的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七个著名的氏族,分别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陶冶,即指陶器制作工匠与窑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进行生产的低级贵族。其时,该七族中即有以职业为姓氏者,称陶氏。到春秋时期以后,凡在从事陶器制作业的职业工匠、庶民中,皆有以“陶”技为姓氏者,称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

源流五: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朝初年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为避石敬瑭名讳,改姓为陶,称陶谷。

源流六:源于己姓,出自夏朝末期大臣昆吾,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昆吾,原是上古时期一个地名,今史学界一般认为其地最终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一带,为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之臣陶正的封地,这位陶正以邑为命,称昆吾。在典籍《诗经·商颂·长发》中记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在史籍《路史·后纪》中也记载:“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胜濆。昆吾者,颛顼之后也。”

源流七:出自他族改姓。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源流八: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陶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陶姓的宗词通用对联

四言

百梅望重;五柳名高: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新昌人陶复亨,字仁叔,南宋咸淳年间试补国学,元初为兴**教授,以诗文著名,有《梅花百咏》。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社会**,政治腐败,辞官归隐。宅旁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并作《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往往隐寓着对统治集团的憎恨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艺术上,兼有平谈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山中宰相;耐久道人:

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陶弘景,武帝时,礼聘不出,朝廷有大事必咨询,故时有“山中宰相”之称。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陶凯,工诗,自号“耐久道人”。

门垂碧柳;手运乌甓:

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渊明,宅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作《五柳先生传》。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曾朝夕搬运百甓(砖)于斋内外,以励志勤力。

浔阳世泽;正字家声:

全联殿指晋朝时期的陶渊明,为浔阳柴桑人。

截发易酒;运甓习劳:上联典指陶侃母截发易酒以待客,客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下联典指陶侃运甓励志。

五言

寸阴珍惜日;一刻爱春宵: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侃事典。

诗画文俱妙;教学做合一: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陶窳,湘潭人,晚居金陵。字若予,号甄夫,工诗文,精书法及篆刻,尤长画花卉,淮阳颇重之。下联典指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公元1891~1946年),安徽歙县人。曾留学美国,回国后,很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提出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等。

惜通万里外;人为三才中:全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礼、刑、户三部尚书陶谷,有“命掬雪水烹茶”事典。

墨缘千里远;书道万年长:此联为陶行知诗句联。

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此联为陶渊明撰题联。

六言

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此联为陶渊明撰题联。

七言

位显九州犹运甓;门栽五柳乐归耕: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大臣陶侃,在广州,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曾任荆、交等八州军事,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阴。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

华阳洞中谘国事;桃花源里可耕田:上联典指南朝齐梁医学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真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下联典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

两江总督济百姓;八州军事惜寸阴:上联典指清朝时期嘉庆年间进士陶澍(公元1779~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他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筹划安徽荒政,疏浚吴淞江、浏河以宣泄太湖诸水。

望重百梅称韵士;名高五柳傲羲皇:上联典指宋末元初诗人陶复亨,字仁叔,新昌人。宋咸淳中试补国学,元初充兴**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咏》。下联殿指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潜(公元365~427年),字渊明,寻阳紫桑人(今江西九江)。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像中认为伏羲氏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所以陶隐士自称为“羲皇上人”。有《陶渊明集》。

正义终能除大敌;丹心永照著鸿章:此联为**八届政治局常务委员陶铸(公元1908~1969年)《过汤坑》诗句联。

八言及以上

鹄寡兴悲,自甘独宿;鸾胶待续,聊写相思:上联典指周朝鲁国陶婴。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陶谷。

一代儒臣,开奠安之伟业;八州良牧,建恢复之奇勋:上联典指明朝当涂人陶安,字主敬,元朝至正年间参加乡试,任明道书院山长,后避战乱住在家中。明初历官左司员外郎、知制诰兼修国史、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学业上长于《易》,当时的礼仪制度,多由他裁定。有《陶学士集》。下联典指东晋庐江浔阳人陶侃,字士行,由县吏升至郡守。永嘉年间任武昌太守,建兴初年官荆州刺史、广州刺史,太宁年间以荆州刺史加征西大将军,苏峻、祖约作乱,他协助庾亮、温峤收复建康,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勤于职事,不饮酒、不dubo,常劝勉别人珍惜时间,为人称道。

不忘先祖之风,门栽五柳;应勉后昆以学,诗咏百梅:此联为安徽省长丰县陶楼陶氏宗祠联。

母贤截发延宾,令子得八州都督;腰直弃官归隐,吾家有五柳高风: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老鹳嘴陶氏宗祠联。

古代陶姓的名人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杨(今安徽当涂东北)人。汉末群雄之一,官至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名将,大司马,都督八州诸军事,精勤吏职,不喜饮酒、dubo,惜时如金,主政广州时,朝夕运躄,以励其志,为人称道。

陶渊明(约352年~426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传世名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先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时称“山中宰相”,南朝南齐南梁时期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安(1315年~1368年),字主敬,安徽当涂人。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参幕府,入翰林,政绩卓著,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卒于官,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陶凯(?~1373年),字中立,自号“耐久道人”,浙江临海人。出身寒微,聪颖好学,常以诗文书画交友,颇负盛名,被誉为当时文坛之首。深得朱元璋赏识,被朝廷征召,官至礼部尚书,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

陶宗仪(?~1412年),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工诗文,善书法,好藏书,尤多精抄本。筑室名“南村草堂”,代表作有《辍耕录》、《说郛》等。

陶汝鼐(1601年~1683年)字仲调,别号密庵,湖南宁乡人。明亡削发为僧。工诗文词翰,海内有“楚陶三绝”之誉。文隽逸,有奇气,词赋尤工。书法初出入米芾,晚为颜鲁公,所过寺院辄为制碑铭联榜,至今宝贵。

陶窳(1657年~1719年)字甄夫,号楚江陶者,巴陵(今湖南岳阳)人,工诗文,精书、画,能篆刻。

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号云订,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

现代陶姓的名人

陶喆(David Zee Tao),本名陶绪忠,1969年7月生于香港,在台北长大,15岁开始定居美国洛杉矶,华语创作流行歌手,实力派唱将。

陶昆:著名制片人,成功制作过众多优秀影视作品,电视作品诸如《双面胶》、《王贵与安娜》、《黎明之前》等,电影作品包括《风声》、《画皮2》。

陶帅,青年男演员。

202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2023年6月,银幕处女作《80后》(天长地久)公映,在剧中扮演“陈墨”一角的陶帅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陶晶莹,1969年10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台湾主持人、歌手、作家。祖籍辽宁省锦州市北镇,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有着台湾演艺圈“三后一王”之称。

陶虹,1972年1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影视演员,原花样游泳运动员,全运会冠军,世界杯集体第5名。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百家姓戚姓的由来和戚姓的来历百家讲坛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

上一篇:qq网名英文女生高冷伤感 qq网名丧女伤感符号

下一篇:更多起名

起名相关文章
更多起名文章

精选起名

起名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