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十二星座>运程

6月3号的山西新闻联播 6月3号的山西新闻报道

分类:运程发布者:风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6月3号的山西新闻联播 6月3号的山西新闻报道的文章,本文对文章6月3号的山西新闻联播 6月3号的山西新闻报道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山西卫视的卫视栏目介绍

1.《山西新闻联播》

栏目时长:20分

栏目定位:综合性新闻直播节目,以报道山西全省的大事要闻为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记录山西的发展、反映山西的进步。

栏目风格:主要播出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主题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山西的大事要闻。栏目以正面报道为主,坚持体现党和政府意志与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统一,追求指导性与贴近性的统一。

栏目宣传语:山西要闻总汇,党和人民喉舌。

播出时间:每天18:35

2.《新闻午报》

栏目时长:25分

栏目定位:依托新闻快反机制,联制各地市台、11个记者站及各行业记者站,采用第一时间连线、第一时间现场、第一时间播报的方式对全省12小时之内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栏目风格:一档集纳全省社会新闻网络资源的龙头栏目,一档能够沟通百姓和政府的公众新闻栏目。

栏目宣传语:刚刚发生的新闻、第一时间的报道、百姓眼中的新闻、独特视角的播报。

播出时间:每天12:00

3.《走进大戏台》

栏目时长:70分钟

栏目定位:立足戏曲艺术这片沃土,通过比拼,打擂,各种才艺,各地民俗的展示,充分发挥电视可视可听的功能,吸引不同的受众面,利用现代传媒优势广泛挖掘,推出展示各路精英。

栏目风格:比拼性、娱乐性、表演性、展示性、参与性

栏目宣传语:生旦净丑群英会 龙争虎斗大戏台。

播出时间:周日21:35 栏目时长:70分钟

4.《老梁故事汇》

栏目时长:30分钟

栏目定位: 全新脱口秀节目,通过调侃时下社会热点,将观众带回到与这些热点相关的老故事中,在古今中外中跳进跳出、大开大合的讲述中,让观众在故事中里体味变化的时代和不变的真情。

主持人:梁宏达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18:00;每周三21:10播出《老梁故事汇》45分钟加长版。

5.《天下寻宝》

栏目时长:45分钟

栏目定位:以藏品为媒介、以文化为内核,讲述收藏背后的文化故事,寻找挖掘文物中的民族记忆。

播出时间:每周一21:10,每周六 17:30

6.《你贵姓》

栏目时长:50分钟

栏目定位:寻根问祖,寻找先人,谈古论今从而引发两代的讨论与思考,传承家风重建民族信仰。

播出时间:每周一21:10,每周六 17:30

7.《家有喜事》

栏目时长:45分钟

栏目定位:全国首款跨屏互动购物娱乐节目

主持人:郝舟,大王,李波儿,张弛

播出时间:每天中午11:40

8.《歌从黄河来》

栏目时长:80分钟

栏目定位:全国首档民歌风情音乐节目,其前身为《爱唱老情歌》,依靠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影响力、选手资源、嘉宾资源,打造中国民歌星版图、挖掘民歌新生代!

主持人:雷璐、曹颖

播出时间:每周六21:10分

9.《冲关大峡谷》

栏目时长:50分钟

栏目定位:首档全国实景山水挑战类节目

主持人:雷璐,张靓婧

栏目口号:全民运动一起来

播出时间:7-9月,每天中午13:00,每周五晚9:10

10。《天眼》

栏目时长:30分钟

栏目定位:法制事件纪实类节目

主持人:史壮宁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17:30

《小郭跑腿》【停播】

栏目时长:30分钟

栏目定位:邀请富有经验的人调解普通家庭的家长里短。

栏目口号:家以和为贵

播出时间:每日20:30

《都市110》

栏目时长:3小时

栏目定位:现场感强、信息量大、节奏明快、视角独特、聚焦热点、贴近基层。“第一时间,就在现场”深入人心。

播出时间:每日16::30 《影像世界》(已经停播)

栏目时长: 30分

栏目定位:关注享誉国际、国内的摄影师,用图片讲述镜头背后的故事;最新最实用的摄影器材和装备的推介.

版块设置:《行摄天下》,用涉人心魄的图片,讲述镜头背后的故事

《影像快讯》,俯视全国的摄影资讯。

《数码方阵》,顶级摄影发烧友,普通家庭拍照都能满足的产品

推介。

《影像平遥》,每一次平遥摄影节的珍贵纪念,全程纪录。

《影像有约》,普通图片,大师讲评,搭建交流平台。

《情侣无间道》(已经停播)

栏目时长:90分钟

栏目定位:是火爆全国的相亲节目的升级版,通过寻找假(真)情侣的感情悬疑游戏,让恋爱中的年轻人寻找幸福的甜蜜,让未曾恋爱的人们体会爱情幸福的味道,让爱以平淡的人们找到曾经的浪漫回忆。

主持人:马骏芸萱

栏目奖励:真情侣获得普吉岛双飞六日游,假情侣每对获得2000元片酬。

《爱唱老情歌》(已经停播)

栏目时长:90分钟

栏目定位: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暖人的情怀四处蔓延,老情歌是最美的声音!

板块设计:情歌大对阵、情歌对对碰、老歌诉真情、谁是情歌王4个环节

栏目奖励:每周“情歌王”有机会去国家大剧院参观,还可以登上七夕情歌会的舞台,与一线明星同台飙歌!

《人气日报》(已经停播)

栏目时长:20分钟

栏目定位:看最红的人,评最热的事

主持人:张琪郝舟

《7点最新闻》(已经停播)

栏目时长:20分 栏目定位:通过集合国内各大媒体的最新新闻资讯,选取受众最关心、最实用的信息,经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包装整合,让电视观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快捷的方式,最直观的感受来获得各家媒体最新资讯。

栏目风格:轻松、清新、亲切,贴近观众,贴近生活。

栏目宣传语:《晨光直播室》,每天早晨不可缺少的新闻大餐。

版块设置: 睁眼看世界、耳闻天下事、天天早知道

新闻联播是什么啊?

新闻联播是指一种电视或广播新闻节目形式,即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同时联合播出的新闻节目。如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河北电视台《河北新闻联播》、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联播》、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新闻联播》、吉林电视台《吉林新闻联播》、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浙江电视台《浙江新闻联播》、安徽电视台《安徽新闻联播》、江西电视台《江西新闻联播》、山东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湖北电视台《湖北新闻联播》、湖南电视台《湖南新闻联播》、重庆电视台《重庆新闻联播》、贵州电视台《贵州新闻联播》、西藏电视台《西藏新闻联播》、陕西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青海电视台《青海新闻联播》、新疆电视台《新疆新闻联播》、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联播》等等。当中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影响力最为广泛。

新闻联播节目播出时长为30分钟,但是如果当天发生的事件与中国关系重大,或是在中国发生突发事件时,则会加长时间。加长的时间会根据事件的大小和性质做出调整。过去,央视技术水平不够,不能24小时播出。只能从每晚6:55开始,国歌和节目预告之后,倒计时5秒推出《新闻联播》。也就是说《新闻联播》是打头炮的重点节目。播报日期,也表明它是每天第一个跟观众见面的栏目。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概念了。

自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节目宗旨“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但新闻先后次序排列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以国家领导人的排名先后而定的。其大致内容按播出顺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外交、访问、会议以及视察活动,中共中央或中央政府开的某项会议,思想教育类短片,简讯(中国境内各个领域的进步,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神州大地的风采),最后是时长通常不超过五分钟的国际新闻和体育新闻等。

在中国大陆,境外媒体、甚至地方电视台的采访皆有一定限制(例如灾难事故、军事演习等),而央视在此一般没有限制(与新华社同一级别),故《新闻联播》亦变相成为某些重要新闻片段公开发布的唯一途径。各大新闻媒体在无可选择下只能引用其片段和文字等。有些地方台甚至只引用央视的片段播放国际新闻。

另外,此新闻节目在形式上与主播风格、片头音乐上皆甚少变化,主播之一的罗京曾介绍说,主持人剪头发得台长批准。当中变化较显著的只有片头动画由中国书法字随着台徽的两次演变成电脑制作的动画片头。

全国地方电视台转播中央台新闻联播曾经中断,发生在2005年1月7日,中断原因是直播南亚海啸筹款节目《爱心无国界演艺界大汇演》。

其他国家例如日本各大电视联播网(如日本放送协会在晨午晚间的全国联播新闻),美国各大电视联播网都有类似新闻联播的栏目。

[编辑本段]◆ 播出时间

节目于1978年1月1日启播,现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1套)、新闻频道19:00首播;新闻频道21:00、中文国际频道(4套)01:00重播。(北京时间)

[编辑本段]◆《新闻联播》栏目定位

百姓们说:“这里有国家的大政方针,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衣食住行。”

干部们说:“这里有百姓的苦乐冷暖,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新闻联播》与中南海有最迅捷的通道,是国家级电视新闻发布机构。CCTV-4的徐俐同志指出,《新闻联播》对于一则消息的论述,代表着中央对它的表态和“定调”。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王牌栏目,并跃升为世界上观众最多的新闻节目。

《新闻联播》拥有遍布世界的优秀记者,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是国内外大事的真实记录者;通过国际广播转播、央视国际频道重播、网络视频、台港澳媒体收录,备受全球瞩目。

《新闻联播》是“专题纪录”领域的开路者。新闻中心梁晓涛主任说:“不仅关注新闻事件,还更重视新闻价值。原来教科书上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可能不太全面。(比如美国‘水门事件’发布的时候,就不是新近的。)还有就是,我们说新闻是一连串的事件,而不是单纯的点。”

《新闻联播》注重规范、客观,坚决不走“说新闻”的娱乐路线,也不说“我们来看下一条消息”之类的“废话”。

[编辑本段]◆《新闻联播》发展历史

1976年党的生日那天,根据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向微波干线沿线的10多个省、直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播出时间10~15分钟,只有外景片,没有播音间的口播。早期《新闻联播》的地方新闻,大都是通过班机或火车送到北京,加上洗印、编录,快则一周,慢则半月才能跟观众见面。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开播。1958年中央电视台建台伊始,新闻栏目就承担起“新闻立台”的责任。目前,《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她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

《新闻联播》创办当年的12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历史的巧合,使《新闻联播》肩负起记录时代变迁的重任。因此她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忠实的记录者。

《新闻联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无所不包,它以客观、生动、丰富的纪实手段记录了中华大地30年来每一天发生的变化。因此她是一部最真实的历史教科书。

从党的总书记,到普通党员;从耄耋老人,到少年儿童;从白领阶层,到蓝领职工……都是她的忠实观众。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同一时空下,情系祖国的振兴,关注民族的未来。因此她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1979年9月1日起,央视创办新栏目——《国际新闻》:新华社每天专门为它编发5分钟国际简讯;加播英美合资的“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外景片;并从香港收录新闻,航寄北京。

1980年劳动节起,《国际新闻》保留栏目名称并入《新闻联播》。后来,《新闻联播》改进编排,不再把口播国际新闻与国际新闻外景片分开,《国际新闻》完全并入《新闻联播》,巩固了《新闻联播》的龙头地位。此间,地方台新闻由航送改为微波干线传送,《新闻联播》播出时间增至30分钟。

1981年春天举行的青岛会议,作出两项重大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这使她在短时期内拥有了最庞大的记者队伍,构建了世界观众群体最大的新闻传播网。全新的管理理念、杰出的人才队伍、务实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新闻联播》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视新闻事业不断进步。因此她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创新的领军者。

从1982年报道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始,中央把重大时政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从此,不论国际新闻还是国内新闻,不论中央政令还是地方民生,《新闻联播》都是最权威的发布机构。

1982年9月1日开始,重大时政消息由《新闻联播》首发,确立了她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的地位。

1984年起,《新闻联播》派遣驻外记者,收录台湾中华电视台《华视新闻》;并和亚广联A、B、C区的国家、地区交换新闻,加强了有关第三世界的报道。

1987年起,《新闻联播》收录美国CNN等国际新闻。

1991年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覆盖全球。目前,《新闻联播》在全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个记者站(点),并与CNN等全球知名的电视机构建立了新闻节目交换合作关系,“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成为她的宗旨与特征。世界重大突发事件常常成为《新闻联播》“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新闻联播》播报的内容也往往成为境外主要媒体的国际报道。因此她是中国了解世界与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时效性进入争分夺秒的新时期。

上世纪末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新闻联播》,《新闻联播》走向世界。

2005年以来,《新闻联播》越发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越发关注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关注普通党员的奉献,关注普通单位的经验。弘扬了真善美,起到“感动中国”的公益效应,遏制了不良现象蔓延。

2006年新闻频道改版后,各节目都有自身的侧重点,而《新闻联播》则是全部新闻的精选与总结。其间,播音员的新老更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编辑本段]◆《新闻联播》主持阵容

《新闻联播》最早的播音员是李娟,1961年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73年被选调入北京电视台。吕大渝、刘佳、赵忠祥、卢静、杨柳、贺红梅、薛飞、杜宪、张政等人也播过《新闻联播》。邢质斌在《新闻联播》站岗最久,作风低调、正襟危坐、掷地有声,正退居二线,进行“传帮带”工作。

罗京1983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播音平和、稳重、权威,气息和共鸣水准很高。

李修平同志1989年由甘肃电视台上调央视,气质出众,端庄典雅。

业务指导主席李瑞英的声音恰当地把王小丫的甜美、敬一丹的严肃相结合,播音对象感强,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广电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全国人民政协委员。

王宁1981年毕业于青岛31中,1983年进入青岛电视台,1986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后被选入中央电视台任新闻播音员。

张宏民1982年从北广毕业后进入央视,播音平易近人,很有观众缘。

2006年6月5日,2007年12月6日至9日, 李梓萌、康辉、海霞、郭志坚四位新人先后亮相《新闻联播》,目前已与四位老主持人交替主持节目。

[编辑本段]◆《新闻联播》幕后故事

冀惠彦:架着机枪去吃晚饭

记者必须要有职业精神,伊拉克战争曾经被媒体定性为被直播的战争,那么就要求记者走在士兵的前面,这就是一种职业精神。军事记者有时候真的是要面对死亡抢拍最新镜头。

2005年3月,我带队到利比里亚、刚果(金)采访中国维和部队。我们到达刚果(金)前一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就有9人在部族冲突中被打死。担任西南战区司令的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最高长官,听说中国中央电视台来人了,一定要请吃饭。到了约定时间,两辆满载全副武装士兵、驾驶室顶上架着机枪的卡车来接我们,一前一后严加保护,沿途所有路口都派有士兵把守。虽然赴宴回来大家又都吃了一碗方便面,但这却是我有生以来享受到的最隆重的一次晚宴。

我们去采访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他们担负着公路桥梁修建养护任务,工地大多在丛林地带,现场的白天气温平均45℃以上,而中午我们就要去拍摄。为防蚊虫叮咬,还必须长衣长裤,并扎紧裤管袖口,地下蒸、上面烤,最后连汗都没得可出时,头便阵阵发蒙。

而最恐怖的还是疫病。中国维和部队在刚果(金)的驻地就是疟疾高发区,我在联刚团的局域网上看到一个统计,2004年联合国在刚果(金)的维和人员共死亡260人,其中40%死于疟疾。虽然出国前打了预防针、吃了预防药,但防不胜防。

在苏丹采访维和部队时,由于刚刚布防,营地还在建设中,我们就和官兵一起住帐篷、啃压缩干粮、喝限量供应的饮用水,每天在50℃的高温下干10个小时的体力活儿。当地除疟疾、脑炎、霍乱等疫病高发外,水中还有一种虫卵,进入人的皮肤后会导致永久性失明,叫“河盲症”,那阵子水净化装置未到货,澡也不敢洗,几乎人人都出现了皮疹和烂裆。

高伟强:看猴子是童年的愿望

1996年春节前夕,关于过年的报道正在紧锣密鼓准备当中。当时大多数新闻在倡导 “春节送礼的新观念”,送软盘、书籍、录音带等等,但我就觉得还是缺了点对文化的关注,于是就想做一期关于年俗的特色报道,但无从下手。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儿子在做小老鼠的剪纸,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打通整个报道的切入点,这才有了后来持续了12年的生肖年俗报道。

1996年除夕,轻松有趣的年俗新闻“鼠年说鼠”在《新闻联播》里播出,引起了不小轰动,第二天,新闻中心接到了很多电话,纷纷询问:“《新闻联播》是不是要改进啊?”主任回答,《新闻联播》一直在改革。

《新闻联播》所有的新闻在播出时都有标题和记者名,唯独我的2006年年俗报道“狗年说狗”,播出时既没出标题也没记者名字。我当时还很纳闷,以为技术上出现了漏洞,后来才知道,这是台里领导的慎重决定,理由是“画面拍得太美了,实在不想破坏画面”!

感触最深的是2004年“猴年说猴”,因为看猴子曾是我整个童年时代的愿望。我在宁夏长大,小时候爷爷就给我一枚清朝时的北京动物园门票,票面上那两只动物就是猴子,可那时宁夏根本没有猴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借着来北京出差的机会,在动物园里把猴子看了个够。看到“猴年说猴”在《新闻联播》播出时,我真是百感交集。那则报道中也融入了我对猴子所有的情感和记忆。

沙依然:我是“新疆的罗京”

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偏远的地区,少数民族还没有完全掌握汉语,我们从1980年开始,把《新闻联播》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播出。

翻译播出《新闻联播》开始时周期比较长,1980年时,我们把《新闻联播》一周之内的重要新闻汇编成半个小时的节目,每周播出一次;到1982年改为每周三期;1986年是隔日一期;到1999年9月1日,我们进行了“大提速”,把编译后的《新闻联播》提前到当天晚上11点播出;2006年9月15日,我们再次提速,晚9点半开播。

节目提前播出,我们的工作累了,但观众再也不用半夜看《新闻联播》了,所以收视率骤然提高,观众给我们的电话也越来越多。有些观众不叫我名字,而是直接叫我“新疆的罗京”。

2006年11月,我们编译中心代表团到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参观,这是20多年来我这个“新疆的罗京”首次到北京。虽然以前看了无数遍在《新闻联播》里出现的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等,都非常熟悉,但亲临其境还是让我感到非常自豪。特别是参观《新闻联播》演播室时,坐在罗京坐的椅子上我有种回到“娘家”的感觉。

其实我们的节目还走向了国外。因为语言相近,我们新疆台的哈萨克语频道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地都可以看到,并在哈萨克斯坦落地。那里的观众对我们的节目非常喜欢。蒙古国的哈萨克族也经常收看我们的节目。

山西电视台的改革发展

1988年是山西电视台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经山西省广播电视厅党组批准,山西电视台全面试行聘任制。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山西电视台开始以节目改革为主导,其它管理全面深入的改革。其后,中国黄河电视台和黄河电视台相继建立并取得了相当的发展,山西电视台日间节目顺利开播。

山西电视台做的访谈节目

1.节目改革从1988年开始,山西电视台进入了一个大刀阔斧地进行节目改革的时期,与以前的节目改革相比,一是改革力度比以前要大得多,二是这些改革都以栏目设计和节目编排设计有机结合的节目总体设计为先导,来改革每一个栏目的结构内容和节目的编排方式,用过硬的节目质量和灵活多变的编排手法吸引观众。到1997年底,山西电视台总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节目改革。

第一次改革是1988年在全国第一家推出了电视专题谈话栏目《电视桥》,并对新旧栏目进行了科学分类和总体设计,使山西电视台的栏目设置、节目制作和播出开始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第二次改革是1989年《山西新闻联播》《电视桥》《五彩缤纷》采取直播形式,实行了采、编、播“一条龙”,减少了环节,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真实性和新鲜感。第三次改革是1992年新闻节目在坚持新闻直播、坚持现场报道、坚持板块结构的基础上,加强了深度报道、新闻评论和新闻监督。第四次是1994年的节目改革。首先是配合中心,整体把握,品种丰富,比例适当,使山西电视台的节目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要求。其次是编排,清新明快,长短结合,有机衔接,注意避免同类节目过于集中。第三是顺应观众心理节奏,考虑不同观众群的不同收视习惯,把新闻和重点节

目放在黄金时间,把一般节目放在非黄金时间。第四是注意包装和自我宣传,播出编排正点准时,实现了非固定栏目的节目播出栏目化。第五是立足全局,统筹兼顾,两套节目,互衬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避免在同一时间安排题材类型相同的节目。第五次改革是1995年推出了全国第一个专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的话题性栏目《黄土地》和一个板块型杂志类文化栏目《五彩世界》。第六次改革是1996年新开了《早间新闻》栏目,并对原有新闻栏目从内容到形式都作了调整。 2.中国黄河电视台的成立和发展。1991年7月25日,中国黄河电视台正式成立。同年8月13日,中国黄河电视台所制节目在美国斯科拉(SCOLA)开始播出。中国黄河电视台是由中央外宣办和国务院外宣办领导的、由山西电视台承办的对外电视宣传机构,主要通过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向美国及南美观众播送来自中国大陆的新闻、专题、综艺和教学方面的节目。

1992年6月,中国黄河电视台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电视台、对外宣传办公室协商,成立了“中国黄河电视台对外节目协作网”,为确保节目质量,1993年4月,中国黄河电视台在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总部设立了工作站,并建有一个制作节目的演播室。其任务是接收国内当天通过卫星、传真传送的图像新闻和口播新闻,制作当天播出的《中国新闻》节目,录制《学汉语》教学节目,编串当天播出的综合节目和教学节目等。

除向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提供节目外,从1995年8月21日开始,中国黄河电视台还为欧洲东方卫星电视提供节目。

3.黄河电视台的对内播出黄河电视台,是山西电视台的第二套节目。1991年12月14日,经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成立,于1992年10月18日正式播出,呼号为“黄河电视台”。1993年10月18日,黄河电视台在全省11个地市所在地正式播出。至此,黄河电视台的节目可覆盖山西省各地市所在地及周边地区,覆盖人口达1000多万。

黄河电视台主要面对城市观众。因此,在节目设置上,以社会新闻、文体娱乐和影视剧为主;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体现城市台的特点;最有影响的节目如《黄河新闻》,不仅配合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更把镜头对准老百姓,以现场、纪实和参与的风格,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贴近实际。2000年1月1日,黄河电视台开办了白天节目。2000年3月20日,黄河电视台又进行了全面改版,重新定位为法制生活专业频道,成为山西电视台卫星电视频道的延伸和重要补充。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6月3号的山西新闻联播 6月3号的山西新闻报道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6月3号的山西新闻联播 6月3号的山西新闻报道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唐山2016.12.22限号 2021年6月唐山限号

下一篇:更多运程

运程相关文章
更多运程文章

精选运程

运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