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968年25号宇宙 6月17日宇宙飞船发射的文章,本文对文章1968年25号宇宙 6月17日宇宙飞船发射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随着人造卫星上天,空间科学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军事、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的许多方面,人类活动开始进入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从而使地理学、天文学和其他一些科学的面貌产生重大改变,并把气象观测、资源考察、环境监视和地图测绘等工作,提高到集中的自动化水平,还引起了通讯电视广播技术的根本性改革。
要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上天,必须解决许多极其复杂的技术问题和宇宙医学一生物学等问题。首先是制成高度完善和威力强大的火箭,把宇宙飞船送人轨道。其次还必须解决宇宙飞船安全而准确地返回地面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精密的控制系统,优良的制动火箭发动机和其他制动装置,保证宇宙飞船头部在通过稠密大气层产生高达数千度高温情况下不致烧毁。为了保证人在宇宙中的生存和活动,宇宙飞船舱中要创设同地面上基本相同的空气、温度、气压、湿度等条件,解决同地面上的无线电联系等。同时,宇宙飞船必须携带大量的科学考察仪器、制导装置以及安全降落系统等。另外还要对宇宙医学一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证明乘宇宙飞船飞行对人体无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物理学、化学、数学、力学、电子学、无线电技术、冶金、仪器制造、自动化和遥控机械学、天文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许多重要学科提供最新科技成果。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说明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
是不是任何人都能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呢?不是的,是有条件的。一是身体要能适应空间飞行,二是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此,人员需经过选拔,并进行专门训练。我们知道,在火箭起飞的时候,加速度很大,人的体重相当于在地面重量的九倍,甚至更大一些,这称为“超重”现象,同时震动也很大;而在几分钟后进入轨道人又变得没有重量了,即进入“失重”状态,而人就飘浮起来了。因此,宇航员要在离心机上进行超重训练,在震动台上进行震动训练,在飞机上进行失重状态下生活和工作的训练等。为了保证宇航员的安全,宇航员要穿上特制的宇宙服,一方面可以防止宇宙线的辐射,另一方面可以密封起来,保证人体生存所需的温度、气压、氧气等。否则人们到达17千米以上的高空时,空气压力只有地面大气压力的十分之一,人体内的水在37℃(体温)左右就会沸腾。由于全身血液沸腾,人会立刻死亡。另外,一般人只能经受住3~5倍的体重突增,当加速度很大时,假设加速作用的方向是从脚到头,就可能使身体下部积存大量血液,而上部特别是头部的血液不足,中枢神经机能受到破坏,甚至失去知觉。如果加速作用的方向与人体垂直(即人体平卧上升),情况就会好得多。穿上特制的宇宙服时,血液不会在身体各部分积存,也就不会突然从头部流到脚部去,人们就可能忍受体重突增十几倍的变化。为了节省燃料而减轻负载,还要有特制的宇航食品和生活设备。例如空气调节设备,可以把带上去的液体氧放出来供宇航员吸人,同时用化学药品把呼出来的碳酸气和水蒸气吸收掉,并把其中未用掉的氧气放出来,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氧气。
人们乘坐宇宙飞船到星际空间的第一站——绕地飞行的轨道空间站进行航行后,身体情况有什么变化呢?据报道,前苏联“联盟26”从1977年12月到1978年3月16日止,与“礼炮6”刘接飞行%天后返回地面。检查宇航员的身体情况表明,在三个多月空间失重条件下的飞行中,宇航员的体重减轻了5千克,身高却增长了3厘米,但机体并未发生什么变化。在空间站头几天,宇航员还不适应空间飞行环境,还得互相扶持,在站内总是爱躺着。过了几天,在生理上、心理上便适应了空间飞行。返回地面后,宇航员又不能马上适应地面环境,虽然宇航员不感到劳累,但自觉似乎处于空间,所以仍要做空间体育活动,几天后才适应地面环境。
自从1960年发射宇宙飞船以后,每年都发射数颗载人或不载人的宇宙飞船和空间站,进行各种试验和观测工作。例如,美国在1973年5月14日发射的宇宙空间站“天空实验室-1”,计划前后接待三批宇航员,共9名;载人飞行140天,携带58种科学仪器,进行440个项目的研究。至1973年5月25日发射了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2”,与“天空实验室-1”对接,第一批3名宇航员在上面进行了工作,对它发生的故障进行检修,同时进行既定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实验,在空间飞行28天50分后脱离“天空实验室-1”而返回地面。1973年7月28日又发射了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3”与“天空实验室-1对接,第二批3名宇航员在上面进行了医学试验、地球资源探测及太阳观测,记录到近百次太阳爆发。“天空实验室-3”的形状、重量同“天空实验室-2”一样,在空间飞行59天11小时9分后脱离“天空实验室-1”而返回地面。到1973年11月16日发射了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4”,与“天空实验室-1”对接,第三批3名宇航员在上面进行了太阳和彗星观测、地球资源探测等。“天空实验室-4”的形状也同“天空实验室-2”一样。在空间飞行84天1小时16分后脱离“天空实验室-1”而返回地面。这样,到1974年2月8日为止,“天空实验室”的三批宇航员共171天的宇宙飞行宣告结束。他们在“空间实验室”上和地面保持电视和电话联系,进行医学考察共花费855小时(原计划是700小时);技术试验294项(原计划是264项):材料考察研究32项(原计划是10项);天体物理研究412项(原计划是168项);第三批宇航员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失重条件下飞行84天,返航时和返航后健康情况比前两批宇航员还要好。另外,第三批宇航员返航前还借助“阿波罗”发动机提高了“天空实验室-1”的远地点,以延长它的轨道寿命,同时把蓄电池放了电。
由于“天空实验室-1”这个空间站没有携带一种火箭发动机,使它能在寿命结束时按指令陨落到指定的公海,所以人们担心,如果任它自行陨落,那么这个重达82吨的庞然大物就有可能坠落在居民区。为此,自1976年以来,美国宇航局一直在研究如何复活“天空实验室-1”,以便再次使用它以及避免坠人居民区。“天空实验室-1”失去控制后以大约每5分一转的速度绕它的纵轴做慢滚动飞行,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它的姿态,将由于受太阳黑子活动的影响,大气阻力增大,预计会提前坠入地面。1978年4月底,地面控制人员已对“天空实验室-1”的各主要系统做了复活试验。发现?天空实验室-1”密封舱的主次冷却回路系统、望远镜装置的遥测系统、密封舱及望远镜的蓄电池系统还能正常工作。到6月初采取了第一步措施,向“天空实验室-1”发了指令,首先复活姿控系统的推力器,使它的多用途对接装置朝着飞行方向,而它的纵轴平行于地球表面,然后再用“天空实验室-1”的两台控制力矩陀螺继续保持上述姿态,因这种姿态的大气阻力最小,所以能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然后计划从航天飞机发射一艘叫做遥控操作系统的遥控飞行器,与“天空实验室-1”对接,并利用遥控飞行器的推进系统把天空实验室推向更高轨道,以备再用,或者使它安全坠人公海。但此计划未付诸实施,“天空实验室-1”终于在1979年7月12日凌晨坠人南印度洋至澳大利亚一带。
前苏联在发射的一系列“联盟”号宇宙飞船和“礼炮”号空间站上还进行了频繁的军事活动。如在“礼炮”号空间站上用旋转焦距为10米的所谓太阳望远镜,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其分辨率可达30~50厘米。1977年9月27日发射的“礼炮6”空间站,其前后有两个对接装置,因此可以有两艘“联盟”号飞船和它对接飞行,1978年2月X日曾首次与运输飞船“进步1”号对接,形成了一列中间大两头细的所谓“空间列车”飞行。在“礼炮6”号与“联盟26”、“联盟27”、“联盟28”、“联盟29”、“联盟30”和“进步1”号对接后,宇航员在“礼炮”站上进行了对地拍照、天文观测、空间材料制造和生物医学实验等活动。完成任务后“联盟”号飞船脱离“礼炮”号空间站而返回地面。
宇宙飞船不断向自动化、多用途、低费用方面发展,以形成空间运输系统,世界各国正加快其发展速度。上面所说前苏联的“进步1”号就是这种空间运输船,专门为“礼炮6”空间站运送燃料、各种货物、科学研究和实验装置及材料、宇航员生活用品等。“进步广号运输船长8米,直径2.2米,装载总重7020千克,其中供应品占2300千克(燃料1000千克、净货重1300千克),由货运舱、燃料舱和工作舱三部分组成,与“礼炮6”对接后,用一个星期时间卸下运去的物品和燃料。由地面进行遥控,一旦卸完货便装上废品,与工作舱自行分离、降轨,使之坠人太平洋上空大气中予以烧毁。前面提及的航天飞机,将是美国主要的空间运输系统。航天飞机由两枚捆绑式固体助推火箭发射。当这两枚固体火箭的燃料耗尽后,它们将抛回地面以备再用。而后航天飞机将由一个大型液体燃料火箭送人轨道。这时,燃料箱即被抛掉;航天飞机完成任务后,便像飞机一样返回地面。其外形也像飞机,所以称为航天飞机。其优点在于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能够回收并重复使用。美国计划研制5架航天飞机轨道器,每架可重复使用100多次。第一架航天飞机轨道器从1977年2月开始进行低空飞行试验。航天飞机有两种工作方式。在出击式飞行方式时,实验设备安装在轨道器货舱内,工作3~30天后返回地面。轨道器货舱长18.3米,直径4.6米,最大载重30吨,轨道器载荷包括一组密封舱和一些外部仪器架。在密封舱内,宇航员能较舒适地工作。在外部仪器架上,能装载可暴露于空间环境中的仪器。采用第二种方式时,航天飞机把其他的宇宙飞行器带到空间,并发放到预定的轨道上,即通过遥控操作系统把卫星从货舱仪器架中取出送人预定轨道。或根据需要对宇宙飞行器进行检修,即与原来在天上自由飞行的飞行器会合,遥控操作系统将其收回到货舱内进行检修,必要时还可以运回地球进行大修。
随着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的发展,空间载人飞行从80年代开始趋向正常化,人们的空间活动将频繁起来。我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也将加速发展动载系列,研制发射多种科学卫星与应用卫星,积极进行发射空间实验舱和宇宙探测器的研究。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可作为空间实验室,或把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外部空间作为实验场,探测重力波,验证相对论,研究等离子体物理,还可利用低重力、超低温和真空环境进行物理、化学、材料学、流体力学、生物制品等试验,并提供空间材料加工和药的研究。因此,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社会出现根本性的变革。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
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
,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
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宇航员
执行任务宇航员
费俊龙,指挥长
聂海胜,操作手
这是两位太空人第一次进行太空任务飞行。聂海胜10月13日在太空庆祝他的41岁农历
生日。
后备宇航员
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
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各分系统负责人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
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
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总设计师:刘竹生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总设计师:陆晋荣
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总设计师:于志坚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总设计师:侯鹰
时间轴
以下时间使用协调世界时(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进入飞船
22:53 神舟六号返回舱舱门关闭
10月12日
00:27 火箭发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开
01:00:00 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
01:00:03.583 神舟六号发射
01:02:03(点火后第120秒) 火箭抛弃逃逸塔
01:02:19(点火后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离
01:02:42(点火后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一级火箭坠落
01:03:23(点火后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脱离
01:09:43(点火后第583秒) 飞船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分离成功
01:09:52 神舟六号进入预定轨道
07:56 神舟六号飞船实施变轨
10月13日
02:10 航天员进行在轨抗干扰试验
18:21 远望一号、远望二号和远望三号所处海域海况恶化
21:56 神舟六号飞船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对话。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号围绕地球进入第76圈飞行,在青岛站测控区上空
18:44 神舟六号返回指令解锁
19:10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调度员宣布,返回段跟踪进入30分钟准备
19:17 神舟六号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飞行
19:18 推进舱太阳帆板垂直归零
19:42 远望三号测量船捕获到神舟六号信号
19:43—19:48 远望三号测量船对神舟六号实施了姿态调整、轨道舱与返回航分离、
制动点火等一系列关键控制,神舟六号顺利进入预定返回轨道
19:43 远望三号向神舟六号发出指令,神舟六号第一次调姿开始
19:44 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19:45 推进舱发动机点火,开始回航
19:48:29 推进舱轨道控制发动机关机,飞出远望三号测量船测控段
19:52 返回舱飞过非洲大陆上空,向中国飞来
20:02 返回舱飞过南亚上空,航天员报告飞船工作正常,感觉良好
20:07 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20:13 返回舱进入通讯黑障区
20:16 着陆场站测控设备发现飞船
20:19 返回舱主伞舱盖打开
20:20 脱减速伞,主伞打开,直升机目视到目标
20:23 返回舱防热大底成功抛掉
20:33 返回舱成功着陆
21:04 返回舱舱门被打开
21:39 两名太空人费俊龙和聂海胜离开返回舱
发射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升空,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预计飞行时间为5天。先在轨
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实
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
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在轨
10月12日17时29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
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10月13日4时开始,航天员进行在轨干扰力试验,在舱内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
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在进行了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
四大项“在轨干扰力”试验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
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号在第30圈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即根据轨道精测参数
进行微量调整,使飞船回到预定的正常轨道。维持时,神六发动机共点火6.5秒,将
飞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时29分,胡锦涛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通话。18时05分,航天员向北京
航天飞控中心传送他们拍摄的飞船太阳能帆板的数字图像。
着陆
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飞船采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神舟
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
层阶段、着陆阶段。在此次绕地飞行中,“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还
将继续在轨飞行六个月时间,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
由于第一次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在太空只飞行了一天,主着陆场的天气变化可及时
准确预测,因此未曾启用副着陆场;神舟六号飞船将在太空飞行多天,气象难以准确
预测,因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副着陆场将启用作后备着陆地点。为迎接飞船随时可
能返回,地面共设置了13个着陆点。除内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副两
个着陆场外,国内外还有11个应急着陆场。着陆场系统包括主、副着陆场分系统,陆
上应急搜救分系统,海上应急搜救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和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这5
个分系统。
参与航天员搜救的装备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机、搜索救护直升机、搜索摄录直升机、
指挥调度车、航天员医监医保车、工程运输车、航天员运输车、返回舱吊车和小型搜
索车。
为保证神六和两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设计了4把巨型降落伞。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
至少要先后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共3把伞,如果有必要,还要打开第4把备份伞
。太空船返回舱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直接关系着回收的成败。主伞不能一下子全部
打开,否则会被高速气流吹破,返回舱也会被摔烂。太空船落地后也并非万事大吉,
如果巨大降落伞被风吹鼓,就可能拖着返回舱快速滚动。为策安全,返回舱落地一刹
那间,舱上的切割器会自动切断伞绳吊带,让降落伞独自飘落,保证返回舱不被伞拖
走。
另外,根据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提出的意见,为使神舟六号着陆时对太空人的冲击
降至最小,舱内太空人的座椅还首次安装了“赋形减震座垫”——根据太空人形体不
同特征量体制造的吸能座垫,可在发生撞击瞬间迅速分散人体的应力,避免人体损伤
。
在2005年10月16日凌晨3时44分,太空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并在3时45分,飞
船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回航。在4时07分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
自行重返地球。
在着陆期间,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夜空一直有一个光点,仿如流星划过夜空。返回
舱在4时13分经过大气层时,产生高温,形成通讯黑障区,一度暂停与控制中心联络
,长达3分钟。在4时20分,返回舱打开主降落伞,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慢慢降落,在
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费俊龙、聂海胜并向控制中心报平安,控制中心
工作人员鼓掌庆祝。在约半小时后,搜救直升机首先发现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较预
计相差仅1公里。工作人员打开返回舱门后,医疗人员为2名太空人检查身体,并建议
2人可以自行出舱。
与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不同,费俊龙首先穿着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舱,向现场工
作人员招手。聂海胜亦爬出舱门,走下铁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员献花,
并感谢大家的关心及热爱,费俊龙表示,这次太空之旅非常顺利,他们在太空舱内的
工作及生活很好,现在身体状况不错。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时,是神舟五
号太空船飞行时间的5倍多,创造中国人在太空逗留最长的时间,圆满结束中国首次
“多人多天”特点的太空旅程。费俊龙及聂海胜重返地面后,被直升机接走,跟着由
专机送返北京,暂时被隔离14天。
技术改进
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
件10万余件,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
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
湿度控制在80%以下。
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
,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
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
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研制成功了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密闭快速
自动检测装置。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
洁舱门。
持续性改进:“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
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搭载
此次神舟六号飞船上搭载的物品主要是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如邮品、字画、旗帜和
其他纪念品等,还有用来进行科学试验的微生物菌种和农作物种子。
实验用途
一些鸡蛋、蚕卵和云南普洱茶将随“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变异的可能性。
飞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动的心肌细胞和贴壁伸展的成骨细胞的24个细胞培养盒,航天员
和地面工作人员同步对两份相同的活体细胞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对比实验,研究空间环
境影响心脏和骨骼的细胞分子机理,并通过空间实时飞行验证放置在细胞培养液中、
地面筛选出药物的防护效果。航天员分三个时段操作24个样品盒,操作时,航天员将
把细胞培养带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时段,挤破分别装着激活剂与固定剂的两种胶囊,
激活或固定活体细胞,考察在飞船入轨前与入轨后不同重力条件下细胞样品的状态与
变化。
纪念用途
有10克特别的泥土,由9克大陆泥土和1克台湾泥土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祖国和
平统一。
飞船数据
飞船名称: 神舟六号
发射: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飞: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着陆: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飞行时间: 115小时32分钟
轨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飞行中如何逃生?
用于发射神舟六号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有三种模式保证航天员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安全逃生。这三种模式是:低空逃逸、高空逃逸和船箭应急分离。
低空逃逸是指起飞前30分钟到起飞后120秒即火箭抛逃逸塔前,包括在发射台上的逃逸。低空逃逸是通过逃逸塔来实现的,故称“有塔逃逸”。逃逸塔安置在火箭最顶端,长约8米,形状酷似一根巨大的避雷针。当发射阶段火箭出现灾难性故障时,它可携带轨道舱和返回舱迅速飞离火箭,飞行至安全区域,然后抛掉逃逸塔和轨道舱,返回舱乘降落伞自行返回着陆。此次火箭成功升空后的第一个关键动作就是抛掉逃逸塔,这是为了避免白白消耗运载火箭推力。
火箭抛逃逸塔(起飞后120秒)到整流罩分离前(起飞后200秒),可实施高空逃逸即“无塔逃逸”,由4个高空逃逸发动机和两个高空分离发动机为整流罩提供动力,从而带飞船离开箭体。
整流罩分离后到船箭分离前(起飞后约584秒)如发生故障,可实施船箭应急分离。飞船成功逃逸后,将降落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到陕西榆林约800公里的范围内。
专家介绍,载人航天飞行中若出现致命故障,最大的可能是在火箭点火、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
返回阶段,航天史上最典型的救生成功的例子是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起死回生。1970年4月11日,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顺利升空56小时后,服务舱储氧箱发生爆炸,3名航天员面临葬身太空之灾。但他们临危不惧,按地面科学家们精确计算的轨道和地面指挥员的命令,手动操纵飞船,使用登月舱的氧气和动力,于4月17日成功返回,创造了航天史上死里逃生的奇迹。(新华社)
学会开门、关门
———攸关航天员生死的大问题
据新华社电 航天员从返回舱进出轨道舱,是神六区别于神五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打开和关好返回舱舱门就成了成功飞行、甚至保障航天员生命的关键。神舟六号飞船舱门设计了多道“门槛”,以拒意外于“门”外。
第一道坎———防误开锁。门会不会因振动被振开?航天员会不会把关好的舱门误打开?防误开锁解决了这些问题。航天员须把拉手转到一个固定位置,门才能被打开。
第二道坎———多道密封措施。太空中没有空气,如果舱门密封性能不好,导致舱内气体泄漏,压力变异,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设计师在舱门上采取了多道密封圈措施,密封性百分百达到要求。
第三道坎———助力点。处于失重状态下的航天员能使出的力气是很有限的,舱门稍微重一点,都可能影响其开关,于是设计人员在舱门附近为航天员设计了助力点。
第四道坎———快速检漏。设计师研制了快速检漏设备,可以在关闭舱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确认舱门是否关好。
第五道坎———舱门清洁布。设计师们花了三个月时间研制成功一块“太空抹布”,以防舱门密封面上一个微小多余物———头发、皮屑、小纤维影响其密封性能。
举头望太阳 低头是故乡
长征火箭首装两只“千里眼”
据新华社电 用于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搭载了图像实时测量系统,这是我国长征系列火箭首次装上的“千里眼”。
据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主任设计师张智介绍,图像实时测量系统主要用于分离辅助判断。在以前的飞行中,火箭的关机、分离等动作都是靠相应的遥测参数来体现的。而通过新增加的图像实时测量系统,地面可以看到火箭从起飞到船箭分离等动作的实时画面,更加准确地判断火箭状态。
图像实时测量系统由两个摄像头、图像压缩处理器、图像综合控制器等设备组成。一个摄像头朝向火箭尾部,用于观测助推器分离和一二级分离;另一摄像头朝上,用于观测整流罩分离和船箭分离。这样,在火箭上升过程中,我们既可向下看到越来越远的地球,也可向上看到太阳或星星,是真正的“现场直播”。
舱内航天服
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员舱内航天服。航天服是航天员必备的个人防护救生装备。由于搭乘神舟六号的两名航天员没有出舱活动的任务,因此他们只配备了舱内航天服及配套装置。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专门负责中国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在选训和飞行试验中实施医学监督和医务保障,研制航天服、太空食品和其他个人装备,以便为神舟号系列飞船的载人飞行提供航天员的人力支撑保证。(新华社)
数字神舟
2: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搭乘2名航天员进行多天飞行。
8:飞船总长8米多。
9:飞船轨道舱航天员有效空间约为9立方米,可以较为自如地转身,做各种操作。
13:飞船系统共有13个分系统组成,按照功能分别被命名为有效载荷、结构与机构、热控制、制导导航与控制、推进、电源、数据管理、测控与通信、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乘员、回收与着陆、仪表照明、应急救生。
21摄氏度:飞船舱内温度始终保持在21摄氏度,上下偏差各为4摄氏度。
60分贝:航天医学研究表明,飞船飞行时绝对安静会对航天员心理产生影响,但也不能太高。神舟飞船太空飞行时舱内仪器噪声约为60分贝,相当于站在没有汽车行驶的普通商业街上。
52台:飞船的三个舱上共有52台发动机,其中推进舱有28台发动机,返回舱有8台发动机,轨道舱有16台。各舱发动机都是偶数,其中都有主机和备份机。
90分钟:飞船每绕地球一圈需要90分钟,圆形轨道时每圈飞行距离约为4.2万多公里,每天飞行距离约68万公里。
300公斤:飞船共有电缆线300余公斤,总长度约30公里。
343公里:飞船飞行时距地面的距离。
600台:全船共有设备600余台。
10万:飞船共有10余万个元器件,来自数千家工厂。
数字“神箭”
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用通俗的语言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有关数字作了一番详解。
0.97、0.997: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说100次发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1000次问题里,可能有3次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91到0.93,没有安全性要求。
479吨: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他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
8吨: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
3.35米:火箭芯级直径为3.35米。用标准铁路进行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7.5公里:火箭入轨点速度为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相当于1秒钟内从长安街东头跑到西头。
发射时为何掉碎片?
据新华社电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壮观景象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然而,如果稍加留心,人们也许不难从电视画面或是摄影图像中发现,火箭在托举飞船飞离发射塔架腾空而起时,身上在不断地掉落一些碎片。那么,飞船发射时为什么会掉落碎片呢?
据航天发射专家介绍,进入10月份以后,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开始频频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明显下降。位于西北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早晚温差加大,夜间气温已达到零度以下。“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理论温度是零下20摄氏度,但是,低温可能导致某些产品出现低温效应,如密封件失效、电缆插头接触不良、输送管路堵塞等故障,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发射时的致命“杀手”。
为了尽可能减小低温对火箭发射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会在火箭测试发射过程中采取一些保温措施,例如,吹热风、套防寒服、电灯泡照射及贴泡沫塑料等。其中,在火箭箭体上贴泡沫塑料是最常用也最简便的一种办法。火箭点火升空后,大气的剧烈摩擦会将这些泡沫塑料从箭体上剥离下来,这就成了人们看到的从火箭身上掉下的碎片。
神六两位航天员如何分工?
据新华社电 神舟五号只有杨利伟一位乘客,神舟六号为什么要上两位航天员?他们如何分工?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的规划,神舟飞船作为未来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器,应该具有将多位航天员和少量货物送往空间站的功能。因此,工程为神舟飞行设计的基本状态就是多位航天员、多天飞行,但考核要一步一步地进行,而这次的神舟六号飞行,就到了考核多人多天的时候了:作为工程第二阶段的第一次试验,这次飞行要证明多人是否能在空间进行多天的工作和生活。
飞船操作技术训练子系统的主管设计师胡银燕说,两位航天员一起上天执行任务,需要在操作上分工配合。正常飞行状态下,航天员需要进行110多项手动操作,01号航天员费俊龙负责大部分指令的发送,与地面的通话,以及左侧手控面板和手柄的操作,02号航天员聂海胜负责右侧手控面板的操作。此外,两位航天员的工作和休息也都有分工:一人在轨道舱内进行空间科学实验操作时,另一个必须在返回舱值班;一人休息时另一人则值班。
胡银燕说,两名航天员虽然分工不同,但对他们的技术要求是一样的。
神六会有防热瓦问题吗?
据新华社电 3个多月前,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发生了防热瓦失效的险情,“防热瓦”一度成为国际航天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飞船系统热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范含林指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采用一次性烧蚀材料防热,而航天飞机上的防热瓦是重复使用,我们不会出现类似故障。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时在空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5月14日,事故调查委员会称,哥伦比亚号起飞时遭到外力撞击,结果导致防热瓦出现裂缝,超高温气流乘虚而入,造成飞机解体。2005年7月26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几经推迟后终于发射升空,却不幸又在防热瓦上出了问题。一块防热瓦被撞失效,全世界都为之担忧,好在发现及时,宇航员通过太空行走对其进行了修复。
范含林介绍,防热瓦是疏松、轻质呈脆性的陶瓷材料,耐高温、质量轻,高温下不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故可重复使用。然而它在连接和受力等方面却存在着天生的弱点。整个航天飞机上的防热瓦达数万块,一块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机毁人亡。
航天飞机在重复使用过程中,防热瓦的气动外形必然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隐患就越大。
飞船防热层乃至整个飞船都是一次性使用,从这一点上说,飞船的功能虽然不及航天飞机,但可靠性却远远超出航天飞机。神舟飞船以及俄罗斯的联盟系列飞船,返回舱返回时也会与大气产生磨擦,在表面产生数千摄氏度高温,这个过程要比航天飞机剧烈。不过,飞船上使用的是成分和工艺都极为复杂的烧蚀材料,通过它的燃烧把热量带走。烧蚀材料都留有较大的余量,不会出现烧光的情况。据了解,这种材料,我国在生产工艺等方面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在很多技术指标上也领先于俄罗斯。
河北“太空药材”今如何?
本报记者 刘丽普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之际,“中国药都”安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这里的中药材种子曾经搭乘神舟一号、三号和四号飞船遨游太空。实验也证明,这些种子的试种已初步获得了成功。
12日上午,安国药都公园、安国市科葳种子有限公司的试验基地。孙忠进经理告诉记者,这里栽培的板蓝根、荆芥等中药材不同于普通的中药材,都是“太空药材”,用搭载神舟飞船的药材种子繁殖、培育出来的。“与普通药材相比,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药材在枝叶和产量等方面都占优势。”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这里栽培的豆角、黄豆、樱桃西红柿等与常见的也有很大差别:豆角的大小竟可以与黄瓜相媲美,如果不是被提醒,还看不出来那就是豆角。“樱桃西红柿的苗可以长到小树那么高,结出来的果实也特别多,口感与一般的也有所不同。”具体联系和努力实现安国药材种子搭载神舟飞船的李小月说。
回忆安国的药材种子搭载神舟飞船畅游太空一事,李小月说:“那时候,我还是安国市的副市长,正好一位战友在北京药用植物研究所主持中药栽培方面的工作,了解到如果提升中药的药品质量,主要通过组培和搭载来实现。既然是市里的相关领导,提升‘药都’药品的质量也是自己的责任,便与战友说了‘搭载’的想法,后又结识了航天科技集团总公司航天育种试验基地的有关人员,没想到通过努力,还真实现了。”
李小月介绍说,从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升空,到2002年底神舟四号发射,安国先后三次、共有152克中药材种子和粮食、蔬菜种子遨游太空,其中绝大部分是中药材,蔬菜和粮食只占极小比例。目前,太空药材板蓝根、荆芥等已经育出千万颗种子,收获板蓝根、藿香、草决明、荆芥籽种各数十公斤。
据专家介绍,目前,这些“太空药材”正处于试验、观察阶段,还不能明确何时能推向市场。
■背景资料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
中国航天的重大成就有: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登空、神舟八号飞船成功登空、天宫一号成功探月、东方红一号成功登空。
1、神舟十一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
神舟十一号于2021年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2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2、神舟八号飞船
神舟八号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架飞船,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组成。神舟八号为改进型飞船,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神舟八号飞船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它发射升空后,与天宫一号对接,成为一个小型空间站。
3、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内部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2021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2021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天宫一号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4、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编辑于 2022-03-10
查看全部2个回答
航天成就_炒股谨记这四点,不然亏到你不明不白!
值得一看的航天相关信息推荐
航天成就_很多股民都有都有过类似的感慨:一卖就跌?投资本金都保不住,炒股 懂的四个要素_将总结围绕""炒股操作要领传授给大家_航天成就
深圳市国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上...广告
超火的星座头像,快来认领属于自己的星座头像吧~
?
小红书广告
更多专家
我国航天有哪些成就?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3条评论
热心网友赞
?(¥A¥)?恭喜发财
查看全部3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下载拼多多腰带商城_正品1折起_多乐趣多实惠!
拼多多官方下载,精选全球品质好物,100%正品特卖1折起!下载拼多多,查看精选好货。
广告2022-03-09
中国航天成就有哪些?
5赞·288浏览2021-09-16
中国航天有哪些重大成就
中国航天的重大成就有: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登空、神舟八号飞船成功登空、天宫一号成功探月、东方红一号成功登空。 1、神舟十一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 神舟十一号于2021年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2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2、神舟八号飞船 神舟八号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架飞船,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组成。神舟八号为改进型飞船,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神舟八号飞船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它发射升空后,与天宫一号对接,成为一个小型空间站。 3、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内部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2021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2021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天宫一号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4、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28赞·141浏览2022-03-04
中国航天事业有哪些新的成就?
登月、火星探测、国际空间站这一系列的名词出现在眼前,看似并不相关,而实则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那就是航天,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巅峰。事实上,不论是古代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许多神话故事,尽管文化存在差异,却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都具有飞天的能力,在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下,飞向蓝天已然不是梦想,飞向太空同样也不是问题,1961年的4月12日,苏联飞行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了首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可以说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在二战之后便已然兴起了,在二战后期德国制造出的V型系列导弹对于航天的发展可以说奠定了基础,要知道,想要飞向太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地球引力,需要有庞大的推进力来克服地心引力从而飞向天空,而在那时导弹的发展为之提供了可能,想必都知道,导弹的体积如此小,发动机却可以让其高速飞行,可见当时发动机所产生的推力已经足以满足太空旅行的要求,因而才有了现今这样的壮举。 目前,具有太空探索能力的国家有很多,中国作为新兴起的航天大国也位列其中,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并且还为此确立了航天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首先是发射载人飞船,具备空地往返的能力,其次便是掌握相应的空间活动技术,如太空行走、空间交会对接,并建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可以说前两步都在为最后的一步进行铺垫,便是建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可以说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在载人航天的发展上中国已经迈向了第三步并在为之进行奋斗。 现今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已然走向了世界前列,要知道,在空间技术的发展上过去只有美俄掌握,这两个国家是最先掌握轨道空间技术的国家,而中国则成为了第三个掌握了此项技术的国家,根据航天“三步走”战略,中国将在2021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而现今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便是由美俄为首的多个国家共同建设的国际空间站,而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国际空间站已经濒临退役,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所建造的空间站将会是世界上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了,可见中国所取得成就有多么大了。
686赞·20,441浏览2020-04-23
我国航天有哪些成就? — 找答案,就来「问一问」
59位专家解答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神舟”三号飞船舱盖被打开,阳光照在“模拟宇航员”的脸上,拟人载荷试验取得良好效果,“模拟宇航员”安然无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8赞·166浏览2021-03-29
航天成就_炒股谨记这四点,不然亏到你不明不白!
值得一看的航天相关信息推荐
本月1908人已申请相关服务
咨询
深圳市国诚投资咨询广告
航天成就_选股谨记这四点,不然亏到你不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1968年25号宇宙 6月17日宇宙飞船发射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1968年25号宇宙 6月17日宇宙飞船发射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火箭vs马刺第五场央视 火箭vs马刺回放12月17日
下一篇:更多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