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噬菌体20面体 噬菌体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噬菌体20面体 噬菌体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本篇文章由:捧着马脸没有灵感写作的深空小编为您呈现。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
病毒的名字Virus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毒药和其他有毒的液体,这个最早的名称就表明virus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不好的事物。virus的中文翻译是病毒,也暗示着和疾病、毒物相关,听起来就让人敬而远之。病毒家族几型谈个流量明星的大爆,比如艾滋病毒、流感病毒、乙肝病毒、SARS、埃博拉病毒等等,为病毒的恶名远扬推波助澜,仿佛它是十恶不赦的魔鬼,恨不能灭之而后快。
那么,臭名昭著的病毒家族真的都是恶棍吗?今天就给大家介绍病毒家族中特立独行的一位成员噬菌体。
意外发现吃细菌的病毒
噬菌体是病毒家族的一个分支,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成员。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感染细菌,通过寄生在细菌体内进行复制增殖,最终杀死细菌,一种噬菌体只能感染一种细菌。和其他病毒一样,噬菌体也是由蛋白质包裹的外壳和内部的核酸两部分构成。
噬菌体在1915年首次被细菌学家弗雷德里克图尔特报道。他发现琼脂培养基上的部分细菌菌落变得透明,这样的菌落进一步培养时不能形成新的菌落,也就是细菌被杀死了。
与此同时,在巴黎巴斯德所工作的加拿大细菌学家费利克斯 德赫雷尔在培养从痢疾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的痢疾杆菌时,也在培养皿上发现了一些不长细菌的圆点。他猜测圆点里有某种颗粒杀死了细菌。他把这些圆点称为噬斑,引起噬斑的颗粒称为噬菌体。之后,由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独特特性,其在生物领域的传奇故事就此揭开序幕。
噬菌体对抗超级细菌
顺着噬菌体可以感染细菌的思路,很容易就想到,很多疾病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是不是可以以毒攻毒,用噬菌体来杀细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呢?治疗细菌感染的首选通常是抗生素,但是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现象越来越常见,这让人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噬菌体身上。
那么如何利用噬菌体对抗超级细菌呢?
我们来看2023年《自然医学》杂志的一个案例报道。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个15岁的少女,由于患有先天性肺囊性纤维化,肺功能持续下降,不得不进行肺移植。移植后的免疫抑制让本就有的感染炎症雪上加霜。体外培养发现是一种名为分枝杆菌的耐药菌种感染,尽管给予了患者强效治疗分枝杆菌的药物和抗生素,但是效果不好。
为此,医生不得不寻找新疗法,他们想到的就是用噬菌体治疗。
噬菌体治疗的第一步,是体外分离验证。他们培养从患者伤口分离的分枝杆菌,形成不同的菌落,一个菌落就是一类相同的分枝杆菌。之后选取从分枝杆菌中分离的大量噬菌体,一种一种进行共培养,看其是否可以感染菌落,结果从大约10000种噬菌体中找到三种噬菌体可以感染菌落1。
然后,需要通过基因改造技术提高它们的感染效率。
接下来,测试这三种噬菌体对其他菌落的感染效率,尽管发现并不是每一种噬菌体都能感染杀灭所有的菌落,但是如果将三者连用,则可以杀灭大部分分枝杆菌。这种噬菌体连用的疗法,被称为鸡尾酒疗法。
体外有效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进行体内验证了。
首先在患者手术伤口附近局部用药,确认没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后,改为局部加静脉注射。持续治疗6个月之后,患者的皮肤感染持续好转,肝功能和肺功能也持续好转,各项指标表明此次尝试的噬菌体疗法非常成功。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筛选噬菌体的过程和噬菌体被发现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种解药配一种毒药,难点就是找到这个唯一的解药。面对越来越狡猾的超级细菌,噬菌体一度被认为是对抗细菌的终极武器。
国内也有利用噬菌体对抗超级细菌的报道。2023年上海还成立了上海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致力于研究利用噬菌体对抗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期望在以后和耐药细菌的对抗中占据有利地位。
2023年9月,上海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立。
噬菌体的诺贝尔奖之路
除了可以用来对抗超级细菌,噬菌体因其对生物学研究和制药领域的贡献,而两度成为诺贝尔家族的座上宾。
第一次是通过 噬菌体感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而不是蛋白质,这项研究获得了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单来说,构成噬菌体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含有硫,而DNA不含硫。相反,磷主要存在于DNA。所以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和核酸,然后检测被感行租早染的宿主细菌体内主要是35S还是32P就可以推断出遗传物质究竟是核酸还是蛋白质。这个巧妙又档雀简单的实验因其重要性也出现在了大家的高中生物课本中。
噬菌体的第二个诺贝尔奖来自于噬菌体展示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目标基因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的特定位置,让目标基因对应的多肽或蛋白随着衣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借此得以展示出来。这个绝妙的设计大大减少了传统基因克隆筛选蛋白的工作量,也开辟了抗体药物研发的新思路。
在基于噬菌体展示技术研发的药物中,最著名的就是声名远播的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王阿达木单抗。在已经上市的数十种抗体药物中,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研发的有近10种,还有更多的抗体药物正在研发当中。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两项研究成果。一个是阿诺德的酶的定向演化,另一个是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由史密斯和温特共同获得。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噬菌体在其他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比如,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推动了包括DNA和RNA聚合酶等各种重要操作酶的发现和验证。在生态领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巨大贡献等等。而最期待的是其在医药领域的巨大潜力。
病毒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可以是武器,也可以是工具。而作为病毒家族重要成员的噬菌体,其传奇故事仍在持续上演。
诺贝尔化学奖近五年得主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本杰明·李斯特 (Benjamin List) 和美国科学家戴维·麦克米伦 (David MacMillan),以表彰他们对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拦郑纳(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们在“凭借开发基因组编辑方法”方面作出的贡献。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贡献。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科学家乔治·保罗·温辩衡戚特(Gregory P. Winter),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进化”以及“多肽与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领域的贡献。
1、2023年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返迟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的贡献。
约翰·古迪纳夫,1922年7月25日在美国出生 ,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固体物理学家,是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发明穗世喊人,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一。2023年10月9日,约翰·古迪纳夫获得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现年97岁的约翰·古迪纳夫也成为获奖时年龄最长的诺贝尔奖得主。
2、2023年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温特尔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
弗朗西斯·阿诺德,女,1956年生于美国,现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猜野。2023年10月3日,2023年诺贝尔奖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温特尔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在酶研究等领域的贡献。
3、2023年雅克·杜波切特、阿希姆·弗兰克、理查德·亨德森开发冷冻电子显微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测定。
雅克·杜波谢,男,瑞士人,生物物理学荣誉教授。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噬菌体20面体 噬菌体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噬菌体20面体 噬菌体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