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连珠是指哪五大行星?
五星连珠,也叫塌橡纳“五星聚”。我国古代用以表如迹示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团没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常发生,所以古人曾唯心的认为它是祥瑞。后人推广到只要五行星各居一宫相连不断时就叫做“连珠”。
清代钦天监缩小其范围,规定五行星的黄经相差小于45°时才叫“连珠”。
五大行星中,金星、火星、土星出现在西方的地平线上,木星则悬挂在和地平线呈30度角的天空上,而水星也正在逐渐靠拢。五大行星将按照水、金、火、木、土依次排列,由高到低连成一条线,古时称为“五星连珠”。由于五颗星都是大行星,亮度较高,人们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看到。
为什么八大行星中五颗是用“金木水火土”命名的,恰好是中国的五行...
是构成世间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自远古时期创造阴阳开始了人类文化之后,人类便开始懂得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重要性。
伏羲画成八卦后为了将曰月星辰对应到太极八卦之中,便开始仰观于天察看的运转规律,从而形成了天文星象的学术。后来,在不断的天文星象探索中,人们发现了天上五颗大星体在按各自的运转规律不停地运行,于是便将这五颗星体叫做五行星。
由于五颗大行星所闪发的光色各有不同,其中一颗闪发的是银白色的,人们便认为这是主宰宇宙金气的星体,于是便将它叫为金星。
其中一颗闪发的是碧绿色的光气,这与世间树木叶色相近,人们便认为这是主宰宇宙间木气的星体,于是使将它叫为木星。其中有一颗闪发着黑蓝色的光气,这与世间的水色相近,人们便认为这是主宰宇宙间水气的星体,于是便将它叫为。
其中有一颗星体闪发着火红的颜色,这与世间火的颜色相近,人们便认为这是主宰宇宙间火气的星体,于是便将它叫火星。其中有一颗星体闪发着土黄的渣颤颜色,这以世间黄土的颜色相近,人们便认为这是主宰宇宙间土气的星体,于是便将它叫为土星。
既然这五颗大行星闪发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星气主宰着宇宙间的万物,因此后来各便以这五种星气作为主要依据,在曰常运用时为哪郑了相称方便,便直接将金木水火土五行星简称为五行。
了解了五李梁颂行星的得名来由,我们便应该知道,我们现在所说的五行,是由天上的五行星筒称而来,而不是五行星正好与中国的五行相对应。
五行星的名字,和他们的代表
五星的命名,从我手上收集到的一些资料来看,这个五行命名法,可能是从日本传回。
至《明史·天文志》,里面记载的依然是传统的五星命名法。刚刚突然想起家里还有民国版中华大字典没翻。回去再查实一下。
在传统的五星命名法中(指专业的天文志,星占书),五星的标准命名是这样的:
金星:太白
水星:辰星
木星:岁星
土星:镇星或填星(可能传抄过程中有讹,但都说得通)
火星:荧惑(中国古代有一颗专门的火星,是指心宿二)
当然五星还有其它别称,以上是古代专业书籍的第一称法。
而五行称法,据我估计,很可能是清末民初,学者东洋留学后而带回(也有可能是明清传教士从日本带来)。因为日本的星期纪日法是以“日曜日、月曜日、水曜日、火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命名的,而这种纪日法,据说是初始时就这样了。当然没知锋这种方法很有可能是在唐朝时,日本学者从大唐学习后,回国创造的。这种创造应该还是以中国传统五行名称命名的。
至于另外三颗星,因为都是肉眼看不见的,所以古人无法观测到,并且也是近一个多世纪才由国外发现,命名以直译而来(当然也是五行名用完了)。
以上拙见,因为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想到过,但没有深入,只是一些自己的想法,仅供参考。
续:
这两天在家翻了些旧书,翻出本影印本《远镜说》,这是明清之间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旧译汤如望)所写,里面对五星的称呼用的是五行的命名。
并且又看了下成书于唐的《乙巳占》《开元占经》,并且引用了《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书,赋予五星五方五德。如:岁星,东方枯晌木德;荧惑,南方火德;填星,中央土德;大白,西方金德;辰星,北方水德。可见五星在两汉间,谶纬开始为五星确定了它们所代表五方五德,但正规天文志与星占书一直没有单独用五行猛宴名称呼五星。
明清之际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不少进入了官家的天文台,担任钦天监之职,传进了西方新的天文发现与仪器的发明,如前面所说的《远镜说》(望远镜)。特别是清末民初与东洋西方的交流,直至天文的全盘西化,在这个时候五星的五行命名才正式广泛的流通,而五星传统的叫法的少用,这应该跟国家的教育有关,课本上都不写了,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也不知道了(指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