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五戒是什么 五行戒指的戴法和意义
时间:2023-09-22 14:23:29 作者:热情仲夏 “五常”和“五戒”分别指的是什么?
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1、古人发现:在面对同一件事时,经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和知茄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自身的经验和利益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但这样的做法虽然不能算错,但也有不足。故古明猛搭人提出了“仁”的观念,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换位思考。“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2、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
3、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激拿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
4、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5、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扩展资料
五戒配五常五行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三戒是什么意思?
佛教三戒具体含义是什么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链渗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俱舍论》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通俗地说,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成唯识论》卷六中则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岁宽。并认为贪著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并且因其执著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以生苦为业。
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识学派则以此为“烦恼法”之一。《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
2.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3.痴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著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三戒五行是什么意思
三界:神界、人界、鬼界
五行:金木水火土
一般的事物都属于三界或者被五行制约,但是孙悟空就没有在三界注册,并且不惧五行
曾国藩三戒是什么意思?
房闼为宫闱之意,为居家的意思。戒房闼不敬是指家庭不要吵架,亲人之间不要分裂定相互不尊重。即指家庭要和睦,夫妻举案齐眉,兄弟情同手足,互敬互爱。
佛教三戒是什么意思
三戒是三种类型的戒律,即在家戒、出家戒、道俗共戒。在家戒即八戒;出家戒即十戒与具足戒;道俗共戒即五戒。
君子有三戒什么意思
解释:戒:戒规。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出处:《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棚雀脊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佛教中说的三戒什么意思是肉酒色
佛教所有的戒律都是以消除贪嗔痴三毒为根本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三戒。
比如五戒中的不准杀生。
就是要克制以满足自己口欲而杀害血肉生灵的贪欲。
喝酒属于遮戒。酒后乱性暴漏动物的原始本性自虐或虐他就是一种嗔恨不满愚痴的表现。
佛教强调的是适可而止。五戒中戒色是专指戒除***。
受持五戒,是作为一个不是出家的佛教徒最基本的宗教规定。
孔子三戒是什么意思
色是男女***,斗是与人争斗,得便是贪得。一个人的身体必须血与气来养护。血气亏虚,必生疾病。亏虚过度,即有生命危险。***争斗贪得三者,最易损耗血气,故须戒之。尤其在少年时期,血气尚未稳定,如起***,必致百病丛生,寿命短促。礼记曲礼说,男子三十曰壮,始有妻室。这就有戒之在色的含义。到了壮年,血气方刚,正是与办事业的时候,应将体力用于正途,故须戒斗。凡事盛极必衰,壮年之后,便趋于老。人到老年,血气既衰,不能多事操劳,应该放下贪图,故须戒得,戒色戒斗戒得
五戒十善和十恶五逆 请详细的介绍下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宏棚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差宏,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蔽庆则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引佛经】: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十恶原来称“重罪十条”,设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律》中,是将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伦理道德的行为归纳成十条,放在法典的第一篇,以示为重点镇压对象。到隋唐时,定型为“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1.谋反
妄图推翻政权,即夺皇帝位。古文是“谋危社稷”,国家通称社稷,代称君主。
2.谋大逆
图谋毁坏皇室的宫殿、宗庙、陵墓。
3.谋叛
即预谋叛国,投向敌对政权。
4.恶逆
殴打或谋杀父母、祖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丈夫、丈夫的祖父母、父母。
5.不道
杀死一家没有犯死罪的三人。
6.大不敬
触犯皇帝尊严地位的七种犯罪,例如,盗窃皇帝宗庙的用品、现用、备用和用过的物品;医生没有照药方为皇帝配药;御用船造不牢固的;诽谤皇帝;对抗皇帝使臣等。
7.不孝
控告、咒骂父母、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健在时分家,不供养祖父母、父母,诈称父母、祖父母死等。
8.不睦
谋杀五服内的亲属,殴打、控告丈夫,殴打其他亲属等。
9.不义
杀死长官或老师、长辈等。
10.内乱
家族内的乱伦,奸淫近亲。
如果犯了十恶中任何一条,一般是不赦免的(包括皇帝下旨赦免),即俗话说的“十恶不赦”,但也不绝对,有的罪名是遇到国家大赦时改变处死方式,有的则改判流放。
【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盗谓盗取财物。
三、淫淫谓淫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悭吝贪着。
九、嗔恚嗔恚忿怒。
十、邪见暗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不惟不行盗取,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五逆】[出华严孔目]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部分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低级。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遍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山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遍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